张锔匠
2018-03-24包光潜
包光潜
每次路过张锔匠的门口,我都不由自主地张望,总希望看到那个佝偻着身子、低着脑袋专心致志地操着小钢钻的身影。
他安静地坐在小马扎上,膝盖上始终垫着一块油光锃亮的毡布。一副老花眼镜时刻都有从鼻梁上滑落的可能。有人喊他,他的眼睛总是向上翻卷,额上的皱纹紧紧地叠压在一起,眼镜往下滑动,极尽恐怖之形态。他左手持碗,右手拿着小刷子,一丝不苟地清理破损处的碎屑,然后将裂缝对准,用带钩子的弹性胶带扣住碗沿,再绕上几匝,以便固定。做完这道工序,张锔匠便从腰间取下烟锅,吸上几口自制的黄烟丝。吸完烟,再喝口水,漱漱口,也懒得起身,努着嘴向远处喷洒过去,黄土地上便有了潮湿的洇迹,风一吹,水分很快蒸发。大约三分钟后,他郑重其事地拿起最值钱的手杆钻,在物件裂缝的两边对称地打洞,洞不透,约一毫米深浅,然后用类似于订书钉形状的金属锔子嵌入对称的洞中,严丝密缝后,再用锔件上的粉末涂抹缝隙……最后,他随手将锔好的碗盛上水,检验它的严密性。当面验过,钱货两讫。
张锔匠老了。可他不愿意让锔艺在他的手上终结。于是,他硬逼着儿子张欣跟他后面学徒。经年累月,零打碎敲,张欣也确实能够锔上一些物件了,只是比较粗糙而已。自从张欣考取了南方某理工学院后,其锔艺也渐渐地荒疏了。毕业后,没找到如意工作,又跟着父亲继续学习锔艺。为了让儿子能够尽快掌握这门手艺,老张到街上买了许多陶瓷器物,每隔几天就摔碎一个,递给儿子去锔。一段时间后,老张觉得孩子的手艺已经超过自己,再跟着后面学,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经张欣同意,他又将儿子托付给远在屯溪老街的师兄。一年后,张欣锔艺大进,不仅能锔瓷、锔陶,还会锔石,譬如砚台、石像、石刻等。
张欣回到故里,便开了一间小店铺。锔锔补补的,也算是有了一点小名气。特别是小镇上一些爱好古物的人,动不动就弄来个破玩意儿,要小张给锔一锔,以便里面栽上两棵菖蒲什么的,摆在案上,显得古意盎然。
锔艺虽好,却难以派上大用场,更无法维持生计。张欣偶尔也埋怨几句,学什么不好,竟然学了个吃不上饭的玩意!
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南城正好建了一個博物馆,博物馆从各县区征集了大量能够反映本土历史文化的古玩意儿。这些古玩意儿,多数已经破碎。为了立体展示,就需要拼接、粘贴。馆长说,如果能找到一个锔匠就好了,免得用万能胶。有人说,瓦窑堡的张锔匠的锔艺可好了。
馆长亲自找到了老张。老张说:“我眼睛瞎了,盘不了活儿了。不过,我儿子的手艺比我强,可他现在无锡打工。”
馆长说:“如若真的,我们派人到无锡接他回来。”
动静真的闹大了。一个在外乡的打工仔,竟然受到如此礼遇。
张欣到博物馆上班了,管吃,管住,每个月还有3000元基本工资。另外,每锔一件器物,还按规定拿提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张欣看到那些早年间的坛坛罐罐,心里特别兴奋。他对村子里来看望他的伙伴们说,别看这些破破裂裂的烂玩意儿,个个都是宝贝疙瘩呢。伙伴们感到奇怪,这个博物馆怎么就与众不同呢——其他博物馆修复老东西,基本上不用锔艺的,大多用胶泥粘合。张欣也觉得很奇怪,他在中央电视台的探索频道里也看到过许多修复的文物,正如伙伴们所说。他想问问馆长,可见到馆长,他又张不开口了。
张欣在博物馆一待就是八个月,基本上将那些弃置在旮旯里的破烂玩意儿全部锔好了。如果不仔细端详,远看是看不出锔痕的,特别是张欣自己制作的锔钉,基本上跟物件的颜色一致。这些经过张欣锔过的坛坛罐罐,一经展出,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并且得到其他博物馆的认同。
工期结束了,馆长又来了。他问张欣想不想长期待在博物馆里,做个编外的管理员。这正是张欣梦寐以求的。可是时间一长,张欣觉得很无聊,闲得发呆——博物馆里哪有那么多破玩意儿让他锔啊!于是,他就接了一些民间的活儿,收点钱,贴补家用。当馆长调离后,这事儿被人告发了。新来的馆长,趁势辞了张欣。张欣觉得非常委屈,不好意思回去,就在街上瞎溜达……钱花没了,父亲老张锔匠将他接了回家。
可村街上总是少不了飘飞一些闲话,什么“老婆没讨,和尚又没做,白瞎忙活了一场”之类的。风言风语自然而然地传到了老张锔匠的耳朵里,他想站在村街上破口大骂,可骂谁呢?谁又招惹你了?日子一长,老张锔匠竟然疯了。他每天吃完早饭,必将碗摔碎,然后,端坐到门口,重操旧技。碗锔好了,他又将锔好的碗当作菩萨一般供在久年不用的货架上……
小张锔匠离开了村街,又在镇上租了—个门面房,干起了他父亲干了一辈子的老行当,只是锔的范围更加广阔了。有一天,我在镇上遇到他。我问,这生意能行吗?他笑笑,不语,显得比过去老成多了。我身边的侄儿说,生意火了!
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生意咋就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