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疗报告

2018-03-24韩焕然

科学种养 2018年3期
关键词:太康县卡那霉素嗜血

韩焕然

一、发病情况

2017年8月20日,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某养猪场发生一起疑似猪副嗜血杆菌病,该养殖户5天前从外地引进200头仔猪,引进第一天仔猪精神状态正常,饮食良好。引进第三天上午饲喂时,发现个别仔猪表现出食欲减退或不食,体温升高至40.5~42℃,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该猪场技术员诊断为猪链球菌病,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3天仍未见明显疗效,且发病猪和病死猪数量不断增加。截至8月26日,发病猪共80头,其中死亡30头;发病率达40%,病死率达37.5%,猪场损失严重。该养猪户于8月27日到太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求助。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尸体解剖和实验室检验,最终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随即采取了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显著。

二、症状

发病猪群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升高,被毛粗乱;关节肿大,行走困难,下肢和腹部发绀;眼睑水肿,皮肤苍白或发红。有的仔猪还表现出共济失调和游泳姿势等神经症状。

三、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仔猪4头,可见病死猪体表大面积淤血,胸膜和腹膜等浆膜有浆液性或化脓性蛋白渗出;关节肿大,切开关节腔有黄色黏液或纤维素性渗出物流出;肺脏淤血,常与腹壁粘连;肝脏和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出血;心包粘连。

四、诊断

根据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1. 细菌镜检

采用无菌操作的方式取5头症状和病理变化比较明显病死仔猪的肝脏、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直接进行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可见细长的、单个的球杆状菌体。

2. 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

将上述病料送周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分离培养鉴定。该中心主要用ELISA和PCR两种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5个样品均为阳性。

3.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在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对诺氟沙星、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替米考星药物中度敏感。

五、治疗方法

1. 加强管理

立即封闭猪场,对发病猪进行隔离。病猪所接触的用具和舍内外环境用来苏儿等消毒液進行交替紧急消毒,杀灭传染源。

2. 药物治疗

对发病猪只用硫酸卡那霉素25毫克/千克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5天;同时用氟苯尼考注射液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5天。对未发病的猪群在饲料中按照一定比例添加氟苯尼考和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连喂7天。另外,还可在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多种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免疫药物,提高猪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进而提高猪群抗病能力。

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措施,治疗3天后,该猪场的病情基本得以控制,没有出现新的病例。1周后电话回访,该猪场除5只严重的发病仔猪死亡外,其余病猪已基本恢复正常。

六、病因分析

一是猪场不是自繁自养模式,而是从外地引猪只。引进前没有进行检疫,引进后也没有隔离观察,所以有可能是隐形带菌感染,从外地输入该菌,导致猪只患病。

二是饲养管理不到位。经过长途运输后,供水不足,营养不均衡,或舍内通风不良,温湿度不适宜等,也可能诱发该病。

三是对猪场消毒不够重视。猪舍和用具每月消毒1次,且重复采用1种消毒药。另外,猪场门口没有配套消毒设施,人员、车辆进出随意,也是诱发该病的原因之一。

七、总结

猪场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做好以下工作。

1. 坚持自繁自养

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猪源,如不具备自繁自养能力,需要从外地引进的,应到规模化、专业化、正规化的种猪场购入。新购猪群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各项指标合格方可引入。进场后先要隔离观察两周,确定健康才可正式入群养殖。

2. 做好药物预防

该病为常见细菌病,而且有一定发病周期。可以在该病高发季节,将药物混入饲料或饮水中进行预防,注意不同药物要轮换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另外,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和加强消毒工作,也可以减少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3. 加强免疫接种

副嗜血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可在母猪产前45天注射1次,对4周龄内仔猪具有保护力。仔猪4周龄时再次接种同种疫苗,达到抵抗副嗜血杆菌病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副嗜血杆菌菌的血清型众多,接种的疫苗种类一定要与所发生的血清型相同,否则会导致免疫失败。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太康县畜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 邮编:461400)

猜你喜欢

太康县卡那霉素嗜血
太康县
全国中学名校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卡那霉素对萝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太康县
太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践与探索
基于适配体的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检测卡那霉素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腺伴随病毒介导ADNF-9基因转染对豚鼠卡那霉素致聋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