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耕地地力分级与中低产耕地土壤改良措施
2018-03-24窦莉芳
窦莉芳
耕地地力是耕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全面准确地摸清耕地地力状况,有利于加强耕地合理开发利用、改良和提高耕地地力、科学合理施肥、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科学施肥水平、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稳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州县耕地地力分级
全州县耕地总面积4.62万公顷,其中水田3.51万公顷、旱地1.11万公顷,是广西桂北农业大县。按照国家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与广西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对全州县耕地土壤进行评价,划分为1~6级地:1级地0.3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74%,全部为水田,粮食年平均产量900千克/亩以上;2级地0.8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8.91%,全部为水田,粮食年平均产量为800~900千克/亩;3级地1.1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4.58%,其中水田1.11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31.64%,旱地0.03万公顷、占旱地面积的2.32%,年粮食产量在700~800千克/亩;4级地0.9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0.79%,其中水田有0.69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19.62%,旱地0.27万公顷、占旱地面积的24.46%,常年粮食产量600~700千克/亩;5级地0.8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8.57%,其中水田有0.43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12.25%,旱地0.43万公顷、占旱地面积的38.52%,常年粮食产量在500~600千克/亩;6级地是典型的低产耕地,全县有0.4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41%,其中水田0.05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1.38%,旱地0.38万公顷、占旱地面积的34.71%,常年糧食产量小于500千克/亩。
二、中低产耕地土壤低产原因
在对全州县耕地地力划分的6个等级中,1、2级地为高产耕地,面积1.23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6.65%;3、4级地为中产耕地,面积2.1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5.37%;5、6级地为低产耕地,面积1.29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7.98%。由此可见,全州县中低产耕地面积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3.35%,此类耕地低产的主要原因如下:
1. 耕层浅、薄,土壤养分含量低
全州县瘠薄培肥型耕地面积0.99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1.48%,其中水田0.49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13.99%,旱地0.50万公顷、占旱地面积的45.10%。这部分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土壤耕层浅薄(厚度小于12厘米)的面积有0.78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6.80%;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20克/千克)的面积有0.0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82%;有效磷含量偏低(﹤10毫克/千克)的面积有0.7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5.66%;速效钾含量偏低(﹤50毫克/千克)的面积有0.5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2.5%。这部分土壤由于耕层浅薄、土壤养分含量低,造成粮食低产。
2. 土壤盐碱化
盐碱型耕地面积0.7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29%,全部为水田。这部分土壤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形成的原因:一是石灰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土壤中钙镁离子含量较多;二是长期引用溶洞水灌溉,水中的钙镁离子沉淀下来,使土壤呈碱性反应;三是长期过量使用石灰而形成石灰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主要特点:土壤pH值大于或等于7.5,有石灰反应,土壤结构变坏、易板结,干时土体坚硬,湿时黏、耕性差,碱性土壤还易造成铵态氮的挥发损失、磷酸钙盐的沉淀而降低肥效。
3. 土壤酸化
全州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高温高湿,母岩母质在强烈风化和淋溶作用下形成红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全州县耕地偏酸土壤(pH值﹤5.5)面积达1.27万公顷,占耕地土壤面积的27.43%,成为影响全州县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因素。
4. 土壤坡度较大,水田流失严重
全州县地处丘陵地带,坡地梯改型土壤面积较大,有0.58万公顷,这部分土壤全部是旱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低山坡麓中下部,一般坡度10°左右,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耕层土壤有酸、黏、瘦特点,造成产量低。
5. 土壤潜育化
渍潜稻田型为水稻土土种,全州县有此类土壤0.52万公顷,主要土种有冷浸田、冷底田、烂湴田、石灰性潜育田等潜育性土壤,这类土壤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水喷出,土体内部长期渍水,导致铁锰物质被还原,生成一个颜色呈灰蓝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对水稻有不良影响,造成其生长性能差,禾苗易坐蔸(即赤枯病),从而影响产量。
三、主要改良措施
1. 瘠薄培肥型耕地土壤改良
①深耕。深耕须逐年进行,每年增厚2厘米左右,直到耕作层厚度达到18~20厘米。深耕宜在冬季进行,这样翻上来的生土经过较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有利于土壤熟化。②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恢复绿肥生产,年种植绿肥在1.5万公顷左右,确保3年能轮流冬种绿肥一季;增施农家肥,亩增施堆沤腐熟农家肥、有机栏肥500~750千克;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氮、磷、钾三要素合理配比施用,解决土壤中三要素的比例失调问题。中高产水平地块,建议亩施纯氮 9~10千克、 P2O5 4~5千克、K2O 8~9千克。
2. 盐碱型耕地土壤改良
①少施或不施石灰。②合理排灌。③增施农家肥、种植绿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④推广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⑤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推广化肥沟施、条施等集中深施方法,以提高化肥利用率。⑥碱性土壤往往缺锌,应增施锌肥,可每亩施用七水硫酸锌1~1.5千克。
3. 酸性土壤改良
①增施石灰,中和土壤酸性,亩施熟石灰(氢氧化钙)50~75千克。②冬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缓冲能力。③调整使用肥料品种,使用碱性肥料钙镁磷及生理碱性肥料等。④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 坡地梯改型土壤改良
①坡度在8~15°的,修建等高梯田,外高内低,反坡角为2~3°,尽量截留雨水;坡度在5~8°的,坡地修筑水平梯地,使梯面达4~5米;坡度大于15°的,实行退耕还林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②根据坡度、坡长、坡形,安排种植经济生物栅篱,如木豆、黄花菜等。③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④生物覆盖,采用干、鲜植物或作物秸秆覆盖,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和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地表,维护土壤疏松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达到固土保水的作用。
5. 渍潜稻田型土壤改良
①实施开沟治潜,完善排灌设施。对山冲冷烂底田(冷底田、烂湴田的简称),开挖环山沟、田边沟;对地势较低排水不良的垌田,采取加开中心沟,从而降低地下水位,改良土壤潜育化。②实行排灌分家,合理排灌,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对潜育化严重的田块要冬翻晒田。③渍潜稻田水稻根系生长受阻,易缺锌,必须重视锌肥施用,每亩用量控制在1~1.5千克。
(作者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农业局防保站 邮编:5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