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回族武术现状及传承策略研究

2018-03-24刘和昌邵婷

武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刘和昌 邵婷

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其中孕育了四大著名拳种:杨氏教门拳、何家棍、鱼尾剑张家枪。它们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告诉我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杰出的价值、突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它存在着生存的濒危性。文章从它们的传承现状及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一校一拳”“数字化保护”“段位制推广”等方面对宁夏非遗回族武术的传承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族武术 发展现状 传承策略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的主要聚集区之一,也是回族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据鱼尾剑传承人王棵教授口述,在宁夏地域中流传的体系完整的回族武术拳种就有10多种。其中孕育了四大著名拳种:“有着浓厚回族风味和宗教特点的杨氏教门拳”“集西北棍术之精华的何家棍”“《古兰经》中的伊斯兰武术鱼尾剑以及门规术森严的张家枪”。它们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拳种是回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告诉我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杰出的价值、突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它存在着生存的濒危性。

回族武术是回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考察法等方法,对宁夏区级的回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诸问题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其保护现状,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经验,探索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发展之间找到对其进行保护的科学、合理、有效措施,以确保其生命力,为国家更好地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建议,以利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弘扬。

1宁夏非物质文化适产保护目录中的回族武术

回族武术的内容丰富,门派繁多,既有中华武术的传统项目,如少林拳、南拳、太极拳、通臂拳等,也有在多年的流传实践中,回族人民自创得许多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拳种如汤瓶拳、回回十八肘等,这些拳种在回族中流传很广,而且受到其他民族人民的喜爱。通过在宁夏文化管理中也资料的查找发现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武术项目有四个。由表1可以看出,早在2007年就有回族武术“何家棍”被列为国家首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距今已有9年时间;“鱼尾剑”“张家枪”在2009年入选第二批区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发展相对较理想的“杨氏教门拳”在2013年录入第三批区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这四种回族武术拳械,是目前挖掘较为完整的武术项目(主要体现在拳理与拳谱、传承人的完整性上),其传承年代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2宁夏非物质文化适产保护目录中的回族武术传承现状

2.1传承人现状

武术非遗传承人,由国家武术主管部管理,并为其提供一定资金及展示技艺的机会,相关部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为再次开展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对认定的拳种与传承人提供一定发展资金以参加全国武术大会的权利与机会。传承人的生活现状对武术的传承与传播有着长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法,对非遗武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职业等进行了调查分析。(见表2)

傳承人的生活水平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传承,何家棍传承人、鱼尾剑传承人和杨氏教门拳传承人均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且均从事和体育文化相关的职业并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逸对传承非遗文化有着一定的优势。而原张家枪继承人张洪安老先生及本家传人,久居吴忠市郭桥乡,以耕田为生,现因特殊原因,将张家枪破例传于外姓弟子吴赏文(张吴两代联姻,张洪安为吴尚文姑父)。

2.2传承方式及发展规模

传承方式、发展规模能够很好的反映宁夏非遗回族武术项目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传承人及传承内容的保护,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宁夏回族武术主要的传承方式为“血缘传承”,血缘传承也称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是指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内部所进行的武术传授活动。这种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的传承方式,在走访调查中,不难发现,传承人对本门传承武术内容很少外展,宁夏回族传统武术界流传“传男不传女,传回不传汉”的门规。随着国家对武术发展的重视及引导目前回族武术在传承方式上已经有所改变。(见表3)

在于传承人王棵的交谈中得知鱼尾剑传承的主要形式是在少年宫和学校教学,2009年至2012年鱼尾剑在北方民族大学开设了公共体育课,练习人数一度超过了两千人,但受学校政策影响,停课已5年之久,目前只有第三代传人徐富裕和赵吉华两人在中学和银川市青少年宫传承,主要以集体表演形式流传。

张家枪武规“非回族不教,非张家之后不传”,封闭式家族教授的传承方式,导致五代传人中只有张彦魁等20人,六代传人中练功者只有30余人。其中外姓传人只有吴赏文、马泽2人。培训班教授内容还是以初级套路为主,通过观看展演或者比赛表演,可见一斑。

杨氏教门拳是第三批成功列入非遗名录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杨文奎从事武术事业多年,2005年成立了吴忠回族武术研究会,2006年成立了回族武术文化学校,并携同弟子参加多种武术文化交流,2013年申遗后,加大回族武术宣传力度,挖掘整理回族传统器械,通过与传承人交流,得知回族武术学校开办以来,资金短缺,习武的学生没有正规的武术练习场所。对习练时间较长的学员进行访谈,对于有无学得杨氏教门拳的真传的问题,有些学生表示招式不多,就在杨氏教门拳中可以体现出几个动作,器械也是自我琢磨,和其他套路差不多。谈到教学,学生表示文艺演出较多,排练表演较多,每周都会参加不同形式的表演。

何家棍,在申遗前(2007年),传承人满怀一腔热血,利用节假日开班授徒,吴忠市四所小学近千学生习练武术,其中有三所成立了何家棍武术队,第六代弟子马小龙曾参加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获得金奖。2003年后,吴忠八中设立了何家棍武术基地,免费教授棍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偏离了人们的生活,武术人感觉到习武的前途并不是很好,导致今日的何家棍传承人谈到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表示有许多无可奈何,没有当年的激情,只能闭门传承,从开放回到封闭。

3影响宁夏非物质文化适产保护目录中回族武术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

3.1传承出现断层

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单一,门规森严,发展形式保守,许多武术爱好者只能望而却步,这就造成传承人的单一化、个体化。

受外来体育影响,如街舞、瑜伽、路拳道等时尚项目,已在中国各个城市扎下稳固的根基,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设施场地都发展的较为成熟,深受年轻人欢迎。文化的传承最终是要靠年轻的力量所承担,传统武术在新兴项目的影响下,失去了年轻人的喜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蕴含深厚的哲学文化,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成,而现在社会发展速度飞快,人们更适应了快速接受新事物,短时间有成效的运动,例如路拳道易学易练,其炫酷的技能也恰好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所以,传统武术习练过程的艰难也是不少年轻人不喜欢练武术的原因之一。

3.2政府重竞技轻传统武术导致传承内容呈现竞技化发展趋势

随着重视体育观赏性的提出,竞技武术顺理成章逐步向艺术体操化方向发展,运用西方竞技体育的规则发展出了我国武术发展的新模式——竞技武术。在国家政府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全力支持下,竞技武术不仅拥有相当完善的竞赛制度、大量的人才资源,各个省市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竞技武术专业队,而且大部分的体育院校也开设了与竞技武术有关的科目和专业。

经走访有“回族武术之乡”的吴忠市回族武术学校及张家枪教授现场,通过近身观察,并参考地方武术展演活动及自治区民运动会开幕式等活动视频资料,发现,在拳师传授弟子的武术内容中,主要以常见的竞技武术套路为主,具有传承性的经典招式并不是很多,在个别套路编排中会穿插几招。例如张家枪在十四届民运开幕式表演节目上所展示的棍法并非流传于世的“张氏小径枪”棍法;回族武术学校武术培训中,对学员盾牌刀的教学部分也是看不到传统的身影。在对上述传承内容竞技化的问题,本人专门找到传承人访问其教授内容“不传统”的原因,也在学员中询问了解并证实“不传统”这一现象,传承人对传承内容“不传统”的问题表示:(1)学员武术基础薄弱,通过几年的竞技武术查路习练,可以为日后传承传统武术打好基础。(2)传统武术没有发展的平台。首先传统武术招式朴实无华,展演不博彩,没多少人了解其传统武术背后的文化价值,其次传统武术比赛赛事贫济,青少年学习竞技武术套路更有意义。(3)学员流动性、不稳定性大,传承内家时代武学实在力不从也,对于留守年数且潜也学习、热爱传统武术文化、武德端正的学徒,传承人非常愿意将本门传统武术精髓传授。从传承人一席话语中领会出很多当下传统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留一手”思维导致传统武术代代流失

有专家说,传统武术传承和中医传承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可以用“留一手”一词形象的比喻。因为中国封建传统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导致在传承上的认识不成熟,为了防止家传秘籍被盗取,都会在传教过程中留有一手,将医学或者武学中最精华的东西带到神秘中去。这样代代流传,其保守的思想代代生根,国学精华也随之代代流失。直至今日,非遗光环下传统武术的传承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传承弊端,这也是导致多数传承人单一的选择“口传身授”的传授方法。这种传统的传授方法,使得流传下的文献资料十分稀少,部分拳术理论残缺难以整理重现,例如宁夏曾在民间流传的独具回族特征的“回回十八肘”,在传承人居奎离世后再无流传痕迹,也无存储资料。

3.4宁夏回族传统盘根错节,门户之见严重

宁夏是回族聚集地,回族人们又尚武,故传统武术发展历史长久,有其它拳种流传变异而成的,例如“穆斯林太极八卦掌”,也有宁夏自己的代表拳械,例如:“杨氏教门拳”“张家枪”等。经与宁夏武术界同仁交流发现门派与门派之间,传承人与传承人之间,并不是和谐共处的理想关系。在2000年起,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对地方具有民族特色,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存在失传危机的民族文化进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且政府对非遗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项目发展津贴。在申遗热潮下,宁夏一时出现很多拳种,都持有自己的拳谱,在当地大力传播自家的传统武术拳种,在拳术理论资料的整合过程中,难免出现混乱,了解回族传统武术发展背景的学者一定知道,最早传播回族传统武术的场所是清真寺,大阿旬组织伊斯兰信徒学习传统武术,利用来调暇时间来强身健体,再来用于保家卫国。一时期没有浓厚的血缘传承,师徒传承与血缘传承相混杂,导致说不清谁学了谁家的功夫。时隔多年,为了完成申遗资料的完整性,将所传拳术技术及拳术理论都归为己有,这就导致今天门户之见依然在宁夏回族武术发展中存在。各派系间互不服输,时常争吵,互相排斥,长久以来,就造成了宁夏当地武术圈地自产的现状。

4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回族武术传承策略探讨

4.1将“一校一拳”策略与宁夏非遗回族武术项目相结合

宁夏民间流传多种具有回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拳种,但自身发展并不理想,非遗项目也渐渐失去发展市场,就此现状,应大力推行“一校一拳”,一方面挽救流传于宁夏地区的回族传统武术拳种,一方面有利于焊接宁夏回族武术断层的发展链条。

(1)武术管理部门与传承人和学校沟通将学校老师送过去学习,或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来教学。构建“送出去、请进来的交流传承模式”。既有利于寧夏非遗回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又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规范。(2)在具有本土性、传统性及民族性的拳种传承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优越地域性本土化拳种,联合地方教育部与政府及复合型师资力量,传承较为完善的功法体系,从而开辟一条地域武术文化在学校中传承开展的教学模式。(3)利用地域与地域问武术派别的不同,加以融合与分区,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广泛进行各学校武术的交流比赛,避免学校武术发展的单一化。学校传统武术的发展关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利用更为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来推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增强武术传统性的回归,彰显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

4.2推行数字化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以新的视角加解读,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

宁夏非遗回族武术保护单一的靠确定传承人是很难进行下去,因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人老龄化等现象,回族传统武术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电子智能化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购物、阅读、办公之需在几英寸的手机屏幕上随时用指尖完成。运用新媒体对各派武术技法资料建立一套针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方便查询和资料检索,这是新时代下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保护手段,在这个基础上在加上视频、图片等方式的加入,使得传统武术可以多元化展示,建立起深入全面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体系。

4.3通过武术旅游组织举办各种武术比赛、武术展演活动

宁夏“中华回乡文化园”是中国最大的回族风情园,精美的建筑与回族文化展现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宁夏非遗回族传统武术抓住送样一个机遇,传承人巧手整理、铸造一系列宁夏回族传统武术文化展演,将回族传统武术文化通过旅游业平台宣传出去。同时加强旅游与武术馆、武术基地、民间武术的紧密联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发挥武术与旅游的整体功能。事实上,当前国内的顶级武术赛事的组织都少不了相关旅游职能部门的组织、参与。

4.4抓住武术段位制推广的机遇

紧紧抓住宁夏武术协会换届后大力推广武术段位制的机遇,培养一批具有传授宁夏非遗回族武术能力的传承人。段位制的出台,是对武术人能力的公正评价,也是对武术人武术技能的考核。同时,传统武术段位制的实行,也是对一些民间武术缺乏科学健康原理的技能动作的一种规范行为。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