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石狮《东埔邱氏族谱》文献价值考

2018-03-24纪谷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3期
关键词:族谱人物史料

纪谷芳

摘 要:福建省石狮市邱氏宗祠中存有一部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邱氏族谱,谱中记载有清朝统一台湾时的骁将邱天胜以及之后镇守澎湖的重要功臣邱有章等重要历史人物资料,以及东埔邱氏先民迁台、邱氏家族励学助教有关史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与传承价值。

关键词:族谱;人物;史料;价值

《东埔邱氏族谱》(原名《东坡邱氏世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后经十多次续补,清代最后一次续补于道光二十年(1840)完成。此谱现存于东埔邱氏宗祠的神龛内,谱中显示有大量重要文献价值信息,值得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1 东埔(东坡)村概述

《东埔邱氏族谱》就是居于福建省石狮市鸿山镇如今称为东埔(又称“东坡”“东波”)邱氏一族的家谱。东埔是东埔一村、东埔二村、东埔三村的总称。清代《西山杂志》记载:“东埔一称东波,谓东方大洋之波涛也。”即以村落东临大海、波涛万顷而得名。《西山杂志》又称“村人从渔而生,渔舟归来,鱼满于东畔之埔也”,故称东埔。元至正十一年(1351),邱氏始祖奕田公避乱入闽,迁居晋江二十都龙窟,分为四房。奕田公居住西港,次子思文见东坡山川秀美,以数百金向刘氏购置一片山地,移居于此,开创东埔邱氏基业,后被子孙尊称为“东坡公”。

东埔曾称“东珏”“东淮”,民国时称“东群保”,1958年称“东群大队”。1980年,划分为东埔第一大队、东埔第二大队、东埔第三大队。主要姓氏邱氏,占全村总人口的97.1%。1984年,东埔3个大队均改为村。东埔一村位于东面向,东埔二村位于西北向,东埔三村位于西南向。

2 历史名人

东埔邱氏出过不少名人贤士,平台骁将邱天胜、镇守澎湖副将邱有章就是其中两位杰出代表。

邱天胜(1633—1713),字孚功,号凯臣,奕田公(始祖)第十代孙,邱道俸第四子。邱天胜出生于东埔一书香门第。明代,其曾祖叔邱桢任都察院经历,祖叔邱延云任奉新知县,祖叔邱延枝任谷城训导。清初,邱天胜弃文习武,因精通韬略得到福建提督万正色的赏识,从征金门、厦门屡立战功,提升为副将。后随施琅将军出征澎湖,统一台湾,授左都督衔,恩赐四世一品。康熙三十二年(1693),邱天胜以左都督衔出任贵州参将。其子邱有贵,以军功受职潮州府揭石守备。邱天胜告老还乡,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去世,葬于东埔烟墩山。

邱有章,字子风,号鸣岗,奕田公(始祖)第十一代孙,邱钟易二子。行伍出身,屡立战功,历任厦门水师守备、澎湖水师游击。雍正七年(1729)任厦门水师后营守备。雍正十一年(1733)任澎湖水师右营游击。乾隆二年(1737)任厦门水师后营游击。乾隆八年(1743)任厦门水师中军参将。乾隆十年(1745)任厦门水师后营游击。乾隆十三年(1748)擢升澎湖水师副将,成为镇守澎湖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任内保境安民,廉洁奉公。曾捐资重修澎湖天后宫后殿、水仙宫、龙德宫(乾隆元年敬献“绥及万方”匾额一方)、无祀祠等。其父邱钟易以子贵获赠怀远将军,今东埔村保留怀远将军墓葬及墓道碑(俗称下马碑)。

据《东埔邱氏族谱》记载,邱天胜和邱有章两位将军先后对统一台湾、镇守澎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历史功绩理当得到传扬。

3 重要迁移信息

根据《东埔邱氏族谱》记载,东浦邱氏源自河南光州固始,宋朝时有邱氏先民播迁泉郡(具体传衍不明)。本谱尊奕田公为一世祖,自一个叫“大仑”的地方(具体地点有待进一步考证)迁居晋江二十都龙窟,其二子思文自二十都龙窟卜迁东埔。东埔直接面对的就是台湾海峡,因而历史上东埔邱氏有不少先民迁居台湾。根据本谱记载,在明清时期至少有23人先后迁居台湾:

十三世:懋次(引上钟新第四子过嗣往台湾)。

十四世:英榜(往台湾),英喜(嗣子往台卒),英荣(往台亡),英阖(嗣子住台湾)。

十五世:明悌(与母往台湾),明岭(往鹿港),明郡与明贺(两人均住台湾),明先(往台卒),明粗与明连(两人均住鹿港麦屿厝)。

十六世:正钻(往台湾),正苗与父明芳(往台湾),正畔(往台湾),正武(养子往台湾),正光(与父往居淡水),正居(养子往台湾)。

十七世:理洞(往台湾水仔尾),理这(往台)。

除上述迁台信息外,此谱还记载有3位迁居至海外的信息:

十五世:明禄与明顺(两人均住番邦吕宋港口),明甲(往吧哩坤)。

这些信息对台湾东埔邱氏后人的寻根必有帮助。

4 彰显此谱励学助教之功能

古人对族人教育高度重视,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告诉族人家族的希望在后代。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一种历史典籍,对家族励学助教活动必有詳细记载,对励学助教的好人好事必然大加赞赏并予传播,从而对一些地方的教育教学有间接推动作用。石狮鸿山镇东埔村邱氏族谱就有这样的记载:

在明朝嘉靖年间,故东埔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时到清朝光绪年间,村中在两朝担任文武官员共计近20人,上从一品,下至九品,且代代为官清廉。

东埔村于雍正丁未年(1727)建祠,一年后竣工,其中建祠堂后公银有余。这时村里贤达聚集在一起商量,提倡村中有能力者量力捐资,扩充公银,保证公银澡源不缺。通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隔年冬祭日正式定下士子领银族例(即奖教基金)。对于村里青年赴考及第均有详细奖励条例(主要内容):

①文生赴院试者每人给银一两;

②文生赴乡试给银六两;

③文生赴会试给银六十两;

④武生赴院试者每人给银五钱;

⑤武生赴乡试给银三两;

⑥武生赴会试给银二十两;

⑦或能补禀者给银八两;

⑧出贡者给银十两;

⑨出贡能岁科夺府县案元者给银四十两;

⑩入泮之初文生金花礼十二两;

武生金花礼四两;

不读书者不能冒名应试领取公银家用等。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东埔的先贤在清朝中期在尊师重教方面已经高度重视,且有了具体措施。东埔村的尊师重教传统传到今日仍然盛行,如今村中有五个教育基金在助学、奖学、奖教等教育关联事业进行专项定向发放,甚至延伸至老年大学等方面,在东埔营造了浓郁的兴学、兴校的氛围。

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东浦村的尊师重教之风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与邱氏先人在他们的族谱中对有关族例的记载有关。正是有先人所做的榜样与教诲,他们必定要弘扬这种爱乡、爱后代的传统家风,这就彰显了邱氏家谱的励学助教之功能。

5 结语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东埔邱氏族谱》一共有四册,内容丰富,载有邱天胜、邱有章两位历史名人的资料,其中包括康熙皇帝给邱天胜的告封圣旨以及大量邱氏家族迁移史料、世系资料、众多人物生卒、葬地史料,由此凸显本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与传承价值。

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寻根的终南捷径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东埔邱氏族谱》载有大量先人迁居台湾与海外的信息,对他们后人寻根必定能起到积极帮助,由此显示本谱具有很高的寻根价值。

《东埔邱氏族谱》中载有《士子领银族例》,显示邱氏先贤对后人教育的高度重视。《士子领银族例》制定于清雍正戊申年(1728),它的实施对于村里青年赴考及第有极大的鼓励作用,也因此带动了该村形成尊师重教之风气,并延续至今,可见此谱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族谱人物史料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