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黑釉剔花梅瓶鉴赏

2018-03-24吴雯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3期
关键词:瓷器

吴雯颖

摘 要:中国有“瓷器之国”的美称,瓷器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颇受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睐,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用同一单词(china)来代表。自古以来,瓷器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艺术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庆阳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代黑釉剔花梅瓶,纹饰精美,工艺独特,堪称精品。

关键词:瓷器;梅瓶;剔花

瓷器的发明源自于陶器,是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烧制陶器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发现的。瓷器以瓷石或高岭土为原料做胎,胎表施釉,经过高温(1200~1400℃)烧制,器表有光滑的釉面,胎质细腻、坚固且具有不吸水的性质。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青铜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它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烧成温度偏低,胎体没有完全烧结,吸水率和气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也不像习见的瓷器那样细腻莹润,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一种产物。这种硅酸盐制品与各类陶器相比结构致密,也更加结实耐用,且因器表施釉便于清洗,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国的原始瓷约自商代发明以后,直到东汉(25—220)时期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浙江省上虞县帐子山窑东汉黑瓷经专家检测,证明烧制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已可称为标准的瓷器。瓷器的使用在这个时期也更为普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形势,即南方浙江越窑的青瓷和北方河北刑窑的白瓷。

宋元时期,我国的制瓷业空前发展,形成诸多名窑,器物造型也是丰富多彩,制造工艺频频创新。汝窑新创了梅瓶、香炉、方壶等器形;定窑新创覆烧工艺,烧出了造型秀美、胎薄釉润的白瓷;耀州窑烧制的青花瓷纹饰富丽典雅,且利用胎、釉的特点以刻花、印花、剔花等表现手法装饰瓷器;龙泉窑以其厚釉失透的工艺美独树一帜;钧窑巧妙地运用窑变创造新工艺发明了斑斓的釉色,取胜于各种纹样装饰;磁州窑以白釉黑(褐)花瓷闻名,深受民间市场的追捧;景德镇窑于北宋中期主要烧造色泽淡雅的青白瓷,至元代创烧的品种有青花和釉里红等;以烧制黑瓷闻名的建窑,以“油滴”“兔毫”等纹饰著称。

瓷器发展到明清时期日趋鼎盛,成就了瓷器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最为精致,虽然还有很多地方在生产各种不同类型的瓷器,但不论是在质或量上都无法与景德镇的产品媲美。景德镇在这个时期基本垄断了皇家御用瓷制品的供应,也真正代表了该时期瓷器的时代特征。特别是青花釉成了当时各种产品的主流装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低温黄釉、孔雀绿釉、五彩、斗彩、釉上蓝彩、金彩、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而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更是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至此,瓷器的造型装饰和烧造技艺已达到最高水平。

梅瓶作为一种储酒、装饰等多重用途的器物,是汉族的传统名瓷。其造型特点不离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基本特征,因小口只能插梅枝而得名。近代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一书这样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不仅作插花装饰用,在宋代也是一种酒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对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的瓶身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这便是对梅瓶做储酒之用的有力证据。

梅瓶始见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宋时也被称作“经瓶”,作为储酒之用,当时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形清瘦,足长且近于直线,小圆底。元明清時期,随着景德镇瓷窑青花瓷的流行,梅瓶也日趋风行。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器形除圆形外,尚有八角形制品。明代开始称之为“梅瓶”,器形也从宋时的瘦长秀丽变得胖矮丰硕,器物整体重心下移,足部微微外撇,并由储酒器变为陈设器。清代梅瓶肩丰硕而挺阔,胫部内收,至近底处又微撇。

元代庆阳的制瓷业相当发达,在庆阳市环县仙城遗址出土的27件瓷器多为黑釉或黑彩为主,风格粗犷,造型美观。庆阳市博物馆收藏的黑釉剔花梅瓶是元代耀州窑黑釉瓷器的代表,虽不及宋代梅瓶挺秀、俏丽,却给人雄健、敦厚的感觉,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小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黑釉剔花梅瓶出土于庆阳市华池县怀安乡坪庄村高桥队。瓶高39.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11厘米,造型为小口圆唇、细颈,肩部上腹较丰满,中下腹缓慢收束,平底。整体状显得略瘦,厚重、结实,灰白胎,胎质略微发白,质地较粗。装饰共分两层,用数周弦纹相间:上半部为一周剔花缠枝卷叶纹,下半部为粗略的莲瓣纹。通体施黑釉但底部有露胎,有几道十分明显的流釉。被剔去的部分露黄胎,使整个花纹增强了立体感。此梅瓶凝重端庄,给人以朴实厚重之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及耀县等窑在内。因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因此称其为耀州窑。耀州窑始见于宋初陶穀的《清异录》,北宋中期鼎盛,终于民国。其器形多样,凡生活中使用的瓶、壶、盘、碗、罐、杯、盏、钵、枕、炉、梅瓶、玉壶春瓶等均有生产。耀州窑纹饰题材丰富,以花卉为主,除有缠枝、折枝牡丹,还有莲花、菊花等纹样,以婴戏纹最具趣味性,有攀在花枝上嬉戏的,有匍匐于花丛中的,有在花枝间荡秋千的,还有戏水的、夺球的,纹饰富有浪漫色彩,将孩童的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剔花是北方流行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因为北方烧造的瓷器较南方瓷器胎质稍厚,更适合剔刻工艺。该技法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留花剔地是指在陶胎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刻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白,最后上一层透明釉烧成。这种表现方式做出的剔花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留地剔花是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纹饰部分,使纹饰露胎,类似于我们常见的阴刻。庆阳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耀州窑黑釉剔花梅瓶是在施釉的胚体上剔除了纹饰外空白的部分。这件器物不论从器形还是装饰特点上都具有地道的北方特色,其剔花纹饰线条流畅、有力,体现了制瓷工匠们犀利的刀法,同时也展现了元代庆阳先民们娴熟的制瓷工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猜你喜欢

瓷器
千年瓷都: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瓷器之歌(组诗)
中国的名牌瓷器
瓷器与中外文化交流外国人爱不释手的瓷器
手艺与禅心
高傲的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躺在豆苗怀抱里的瓷器
新闻浮世绘
明清瓷器上婴戏图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