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博物馆的青铜器珍藏
2018-03-24孔增贵
孔增贵
摘 要:嘉善县博物馆由于长期没有馆舍和展厅,馆藏文物缺少展示环境,很少被公众知晓。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嘉善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经过鉴定,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嘉善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数量不多,但不乏精品。文章选择部分馆藏青铜器精品进行介绍,以供学者研究和公众赏析。
关键词:嘉善县博物馆;青铜器
青铜器是古铜器,和我们今天所用的铜器不同。青铜是中国金属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多是纯铜(红铜)和锡的合金,纯铜的占比约4/5。今天的铜器大多是纯铜和锌的合金,是黄铜,一千多年前才出现。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扛鼎之作是殷商时期的后母戊大方鼎(原称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制的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青铜器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在尧、舜、禹的传说时代,人们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有刀、锥、环、镜等。夏、商、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尤其殷商、西周时期是青铜器的黄金时代,大量出现乐器、兵器、礼器等。到了东周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兵器制造得以迅速发展,闻名天下的越王勾践剑就是此时的代表作。
对于青铜器的形制,考古学家陈梦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中国青铜器所具有的美感和艺术性,主要靠它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和铭文,但更多的是靠其总的印象的协调效果。如果我们从艺术史的观点研究青铜器,就会发现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它在各个方面形成的自然的和系统的发展。因而,我们能够对器形和式样的复杂变化作出系统的整理。这对于确定它们的真伪,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提示它们所受的地域影响,以及重建、核对、补充不完整的历史文献将大有裨益。”[1]
青铜器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所以中国每一家博物馆里青铜器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其研究价值也非常重要。对于青铜器的研究,陈梦家又说:“当我们涉及某件青铜器的形制时,必须同时了解其纹饰、书法、铭文、历史和出土地点,这是显而易见的。”[2]浙江省嘉善县博物馆也有一些青铜器精品珍藏。为了让更多人对其有更深的了解和研究,现将嘉善县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介绍如下。
春秋靴形青铜钺,长18.2厘米,宽11.5厘米,厚2.1厘米,重286.1克,刃部有残缺,为二级文物(图1)。该钺形状古拙,属斧类古兵器,曾是帝王斩杀大臣所用,象征生杀大权。
战国青铜矛,长13.4厘米,宽3.6厘米,厚1.5厘米。器形基本完整,器物表面有黄色锈蚀,柄部微残(图2)。
戰国带徽记青铜矛,长17厘米,宽3.1厘米,厚2.6厘米,重151.7克。器身有四字铭文,铭文不详。器柄有图案徽记,柄上有一个孔,大约用于装饰矛羽(图3)。属古兵器,为二级文物。
战国青铜铲,长6.1厘米,宽5.7厘米,厚1.8厘米。柄上饰以花纹。铲是古代的农具,有时也作为长兵器用。该铲器形基本完整,表面有锈蚀(图4)。
战国青铜锛,长5.1厘米,宽3.8厘米,厚1.7厘米。锛是木工用的工具。该锛器形基本完整,表面有黄色、绿色铜锈(图5)。
战国青铜凿,长9.1厘米,宽4.1厘米,厚3.7厘米。器形完整,器物表面有绿色铜锈(图6)。
战国青铜凿,长10.9厘米,宽3.1厘米,厚1.6厘米。器形基本完整,器物表面有黄色、绿色铜锈(图7)。
战国环首青铜削,长23.9厘米,宽3.7厘米,厚0.8厘米,此器为断头,器物通体有绿色铜锈(图8)。
战国环首青铜削,长20.9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此器断为两截,刃部有凹磕,整体呈弯月形(图9)。削,从刀从肖,古代为书刀工具,用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罗振玉曾收藏一把削刀名“金马书刀”,盖因刀背上刻了金马形。《史记·周昌传》中说到一个赵尧的人年少时就是做刀笔史的。
春秋青铜箭镞,长5.4厘米,宽1.3厘米,厚1.2厘米,重15.9克(图10)。该箭镞器形基本完整,为发掘所得。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方。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于早期出现的兵器之一。贾谊《过秦论》中有记载:“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此处用镞指代兵器。
秦青铜鍪,口径12.3厘米,高16.9厘米。口有唇缘,鼓腹圆底,无盖。在颈项的对称位置有一大一小两只圆耳,大耳饰有花纹。器身素而无纹,古拙简朴。鍪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此器有残缺,底部有数条裂缝以至有漏洞,表面锈蚀较重(图11)。
明夔纹扁足青铜鼎,口径12.6厘米,高17.3厘米,重948.4克,为三级文物。器有三只花式扁足,器身刻有夔纹,夔纹以外饰以回纹(图12)。有对称的近似方形的双耳立于缘上。器腹内有两字以上铭文,文字不详。
明菱边八卦纹铭文铜镜,直径12.2厘米,厚1厘米,重339.9克。器形成瓣菱花形(图13),每角对应一个卦。中间饰以动物,动物外面是一圈铭文:“忆彼菱花,万形惟肖。无迎以将,有明而照。余曰反视,惟公何负。嗟呼虚心,媸者忘怒。”
除青铜器之外,嘉善县博物馆还藏有其他铜器,其中不乏佳制者,如清光绪十七年铜箫,直径1.6厘米,长54.5厘米,重258克,为三级文物(图14)。上刻铭文二行:“箫吟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中元日 吴下潘郎。”潘郎下面盖有一印“潘志万印”。潘志万(1849—1899),字子候、范斋,号硕廷,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晚清书法家、金石收藏家,著有《金石补编》。
很多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还因为刻上了有史料价值的铭文及纹饰等,不单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由于笔者学识浅薄,对嘉善县博物馆所藏的青铜器只是作以上简单的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写出精彩的考释或鉴赏文章,让普通人对博物馆的藏品有更多、更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2]陈梦家.中国青铜器的形制[M]//西周铜器断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