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工程审计范围及审计依据风险和解决措施
2018-03-24孙秀丽
孙 秀 丽
(广东财经大学审计处,广东 广州 510320)
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特点
习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及“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新常态”使中国政治生活、社会建设、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审计也要顺应大趋势,总结反思制约工作开展的凸出问题,寻求适应审计发展新常态。
2 经济新常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2.1 国家层面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审计监督为党和国家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同时,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表明审计工作步入新常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2016年2月及5月,审计署分别印发《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和《“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16年1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意见》。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国家层面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对审计工作赋予了新定位,提出了高要求。
2.2 审计新要求对内审工作的影响
党和政府的决策体现了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审计地位提升到新高度。内部审计在大时代背景下也呈现出职责定位更高,审计范围更广,风险更大的新特点。做好新常态下高校工程审计工作,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从宏观上界定好工程审计范围,并着重于风险控制,确保审计依据合法有效、审计质量真实可靠。
3 新常态下,工程审计范围及审计依据风险和解决措施
3.1 审计范围风险及解决措施
3.1.1审计范围风险
工程审计范围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实质性效果。通过调研及工作交流发现,审计人员普遍面临这样的问题,领导或是业务部门基于各种原因对审计工作范围和职责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干涉,审计人员却没有有力的政策依据进行回绝。特别是一些部门习惯于就具体业务问题请审计发表意见,审计被动参与了决策,造成审计越位风险,最后事情没做成,审计还会沦为业务部门不作为甚至推责任的挡箭牌。而有些环节领导和业务部门想越过审计,独立性受限的内审部门也束手无策,又造成了审计缺位风险[1,2]。
3.1.2解决办法
1)高校内审的上级领导部门,以内部审计行业规范的角度,对高校工程审计的原则、范围等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且带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制度办法,使高校领导、内审人员及业务部门都对工程审计范围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2)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审计制度,通过制度明确审计范围。新常态下强调依法审计,内审部门更应借此契机,细心研读各类上级文件,吸取兄弟院校做法,结合本单位历年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大胆开创新思路,拟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办法,用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不受牵制于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需求,实现审计到位而不越位,尽职而不代替。
3)建设管理部门加强对建设工程各环节的严格管理控制。调研发现有些高校前期建设程序没有履行,但后续建设审批程序却依然可以照常实施。例如没有批复设计概算,但后续的施工报建可以正常进行;没有完成立项,却仍可以通过主管部门的交易平台进行施工招标。对于这类问题,即便纳入关注范围,但建设管理部门工作没做到位,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也束手无策。建设管理部门若能严格执行建设流程和制度要求,内审人员在审计范围的选取上也就没那么被动和为难。
3.2 审计依据风险及解决措施
3.2.1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依据风险
工程审计依据涉及范围非常广,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规章制度;地方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标准文件、指示文件或是下达的通知;行业协会的基本准则、技术标准等[3]。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政策文件,通常会被及时分发到房地产、施工、监理等业务单位,高校经常成为政策信息传达的真空地带。但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进行客观判断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或是提出审计问题时,要拿出有效制度依据来支撑,因此往往审计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政策依据的搜集上,审计依据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3.2.2解决措施
1)建立工程政策之窗,或是通过微信等平台建立公众号,将政策信息及时发布于平台之上,并按基建工程的实施阶段将政策文件进行合理归类,确保审计人员快速及时掌握最新政策信息。同时作为对“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关于推动制度创新要求的一种响应,在政策平台上开通信息反馈渠道。实践是检验制度实用性的最好方法。各类政策、法规在实施中难免会有缺陷,通过信息反馈渠道的开通,建立建议反馈机制,业务人员将一些不合时宜、制约发展的制度内容反馈出来,从而推动制度及时清理和完善,进一步保证政策制度的合理性。
2)建立行业专家库,将工程以及高校工程审计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纳入到一个系统,成立专家顾问平台,使专家们的丰富阅历与经验为同行业、同领域所共享。特别是审计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审计人员自身不是万能的,有些政府法规解读起来又有一定的歧义,有了专家库平台,形成后备智囊团,对于争议性的审计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适时有途径去征求专家的建议,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4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置身时代大潮流,内部审计工作正面临许多新情况,特别是工程类项目,作为高校的高风险领域,工程审计人员更要认清形势,从宏观大局上把握好审计工作的重点问题,认真分析审计范围和审计依据风险,并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审计“保驾护航”的作用。
[1] 李国成.高校建设工程审计之“困”及解决途径[J].工程管理学报,2013(2):40-43.
[2] 徐光英.对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监督工作一些问题的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6-38.
[3] 张祖飞.高校基建修缮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