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全限性家蚕新品种8511×8542和8513×8924性状介绍*
2018-03-24张明海刘文波沈以红谭立新
张明海 刘文波 沈以红 谭立新 杨 义
(1.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 万州 404155;2.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 3.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的年轻人入城务工,农村所留人员以年老体弱者为主,目前农村45岁以下的职业农民少之又少,因此蚕种繁育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雇工倍感困难。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引进湖南省蚕研所选育的全限性家蚕品种洞·庭×碧·波后,蚕种繁育可在饲育期根据斑纹有无分别雌雄,节约了鉴蛹用工并提高了准确性,而且一代杂交种健康好养,很快成为重庆市夏秋季主要品种[1-2]。近年,各地普遍反映洞·庭×碧·波种性退化严重,纷纷要求选育新的替代品种。为此,我们根据重庆市气候特点,以选育优质、强健、具有全限性斑纹为育种目标,引进并筛选出春用种8511×8542,春秋兼用种8513×8924。根据三年来对目标性状的选择和繁育,课题组总结了两对斑纹全限性品种的品种性状、饲育技术要点、繁育技术要点以及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主要措施,以期在今后生产该品种时提高繁育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最终实现蚕种场生产优质蚕种、蚕农得到单产提高效益增长的目的。
1 新品种选育
强健性斑纹全限性品种,指中、日系对交双方均为限性斑纹幼虫,可显著提高雌雄鉴别的效率和准确率,减少蛹期雌雄鉴别的劳动力需求。据调查,家蚕在蛹期鉴别雌雄的劳动成本比在幼虫期凭斑纹鉴别雌雄高1-2 倍,因此,使用斑纹全限性品种,可以节约制种期对鉴蛹熟练劳动力的技术需求,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限性杂交种的推广利用,农户可在大蚕期实行雌雄蚕分开饲养,从而实现雌雄分开上蔟、分开售茧、分开缫丝,可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雄蚕丝。但是,限性家蚕品种常因基因转座而存在一定的生理障碍,导致幼虫生命力下降,影响茧丝质成绩;或因斑纹基因表达弱势,导致幼虫雌雄鉴别困难而达不到目的。因此,筛选出优质、强健的斑纹全限性品种在重庆地区推广,对种场、农户和茧丝市场具有极大好处。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联合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和四川省南充蚕种场,以选育优质、强健、具有全斑纹限性为育种目标,2014年引进3对斑纹全限性家蚕品种进行筛选。2014-2015年分春夏秋三季在四川省南充蚕种场作筛选鉴定,选留其中两对品种作进一步选育,针对性地改良亲本的不良性状,对幼虫生命力、茧丝质、限性斑纹特征显示度等重要性状进行筛选,提高成绩。在筛选过程中,重点采取逆境培育、蛾区选择及个体选择措施,最终筛选出春用种8511×8542,春秋兼用种8513×8924。2015-2017年在四川、重庆等地进行实验室鉴定、农村生产鉴定及蚕种繁育试验,均取得较好成绩。结果表明,8511×8542、8513×8924两对斑纹全限性品种,在产量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高,能够替代当地多年使用的品种,建议在重庆市试繁推广。
2 原种及杂交种性状
2.1 原种
(1)8511
中×中杂交原种,二化性,四眠。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产附良好,单蛾产卵春季550粒。孵化齐一,蚁蚕体色黑褐,克蚁头数2100头左右。幼虫发育齐整,食桑旺盛,行动活泼,4龄起蚕斑纹限性明显(雌为普斑,雄为素蚕),壮蚕体形粗壮匀整,老熟整齐。茧形短椭圆,匀整、洁白,缩皱中等,茧层厚,公斤茧540粒,虫蛹生命率97%以上,全茧量1.86g,茧层量0.46g,茧层率24.74%。发蛾齐涌,雄蛾活泼,交配性能好,雄蛾不耐冷藏。催青期经过10d,春季幼虫期经过25d左右,蛰中经过15d,全蚕期经过50-51d。与日系原种8542对交宜推迟2d出库催青。平均克蚁产茧量3.50kg,克蚁制种量15张,公斤茧制种量4.81张。
(2)8542
日×日杂交原种,二化性,四眠。卵色灰褐色,卵壳白色。产附一般,单蛾产卵春季460粒。孵化齐一,蚁蚕体色黑褐,克蚁头数2200头左右。幼虫发育齐整,食桑旺盛,行动活泼,4龄起蚕斑纹限性明显(雌为普斑,雄为素蚕),壮蚕体形细长,老熟较齐。茧形长椭浅束腰,匀整、洁白,缩皱中等,公斤茧460粒,虫蛹生命率97%以上,全茧量1.69g,茧层量0.40g,茧层率23.90%。发蛾不太集中,雄蛾欠活泼,交配性能较好。催青期经过10d,春季幼虫期经过26d左右,蛰中经过16d,全蚕期经过52d左右。与中系原种8511对交宜提早2d出库催青。平均克蚁产茧量3.00 kg,克蚁制种量14张,公斤茧制种量4.51张。
(3) 8513
中×中杂交原种,二化性,四眠。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产附良好,单蛾产卵春季550粒。孵化齐一,蚁蚕体色黑褐,克蚁头数2050头左右。幼虫发育齐整,食桑旺盛,行动活泼,4龄起蚕斑纹限性明显(雌为普斑,雄为素蚕),壮蚕体形粗壮匀整,老熟整齐。茧形短椭圆,匀整、洁白,缩皱中等,茧层厚实,公斤茧524粒,虫蛹生命率98%,全茧量1.91g,茧层量0.47g,茧层率24.55%。发蛾齐涌,雄蛾活泼,交配性能好,雄蛾不耐冷藏。催青期经过10d,春季幼虫期经过25d左右,蛰中经过15d,全蚕期经过50-51d。与日系原种8924对交宜推迟2d出库催青。
(4) 8924
日×日杂交原种,二化性,四眠。卵色灰褐色,卵壳白色。产附良好,单蛾产卵春季485粒左右。孵化齐一,蚁蚕体色黑褐,克蚁头数2180头左右。幼虫发育齐整,食桑旺盛,行动活泼,4龄起蚕斑纹限性明显(雌为普斑,雄为素蚕),壮蚕体形细长匀整,老熟较齐。茧形长椭浅束腰,洁白,缩皱中等,公斤茧485粒,虫蛹生命率97.5%,全茧量1.74g,茧层量0.41g,茧层率23.68%。发蛾较集中,交配性能较好,产卵速度较快。催青期经过10d,春季幼虫期经过24d左右,蛰中经过16d,全蚕期经过52d左右。与中系原种8513对交宜提早2d出库催青。
2.2 一代杂交种性状
2014-2017年对两对新品种一代杂交种试养调查,结果发现两对品种共性特点较多,主要体现在:幼虫体质强健、健康好养,耐粗食,发育齐整,很少发生蚕病。茧粒大,茧层厚,出丝率高,洁净优,可缫制4A品位生丝,适合春秋季饲养,在四川南充和渝东部分地区其万蚕收茧量和茧层量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并能充分体现其幼虫强健、虫蛹统一生命率高等特点。
(1) 8511(中)×8542(日)
二化性,四眠,中×日杂交斑纹全限性春用强健性品种。正交卵色灰绿,卵壳淡黄色,克卵1750粒;反交卵色紫褐,卵壳白色,克卵1800粒。孵化齐一,二日孵化率达98.00%。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200-2300头,稚蚕有趋光趋密性。幼虫发育整齐,体质强健,4龄起斑纹限性明显,限性稳定,5龄幼虫食桑旺盛,体色青白,蚕体粗壮。上蔟齐一,多营上层茧,茧型大,椭圆,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茧层厚。催青期经过10d,春季幼虫期经过24d左右,公斤茧粒数544,全茧量1.84g,茧层量0.47g,茧层率25.66%,茧丝长1244 m,纤度2.74 D,洁净92。
(2) 8513(中)×8924(日)
二化性,四眠,中×日杂交斑纹全限性春秋兼用品种。正交卵色灰绿,卵壳淡黄色,克卵1700粒;反交卵色紫褐,卵壳白色,克卵1760粒。孵化齐一,二日孵化率97.50%。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100-2200头,稚蚕有趋光趋密性。幼虫发育整齐,体质强健,4龄起斑纹限性明显,5龄幼虫食桑旺盛,蚕体粗壮。上蔟齐一,营上中层茧,茧型大,椭圆,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茧层厚。催青期经过10d,春季幼虫期经过24d左右,公斤茧粒数520,全茧量1.92g,茧层量0.47g,茧层率24.50%,茧丝长1318 m,纤度2.68d,洁净92。
3 饲养要点
3.1 重视催青期保护
催青后期的点青、转青、孵化较快,应做好温湿度控制,保持温度25℃-26℃、相对湿度80%(干湿差不得高于3)。转青期做好黑暗保护工作,避免孵化不齐。补催青期间,如果早上见少量苗蚁,次日早上可感光收蚁,若晚上见少量苗蚁,则在第3d早上感光收蚁。蚁蚕逸散性较强,感光不宜过早,应及时收蚁。
3.2 把握好眠起处理
新品种入眠较快,特别是3眠和4眠的处理时刻以90%-95%眠蚕时即可止桑,保证青蚕和将眠蚕饱食就眠。有90%-95%以上起蚕就可以饷食,防止起蚕乱爬,消耗体力致蚕体虚弱。
3.3 饲养环境要求
新品种对温湿度要求与常用春秋用种一致,但眠中对低温抵抗力弱,应做好眠中保护工作,防止温湿度剧变,避免连续低温多湿环境。
3.4 食桑特点
新品种对桑叶叶质要求不高,耐粗食。但为保证出丝率,仍需要全龄期足量提供优质适熟叶,避免桑叶过嫩、过老或干枯造成幼虫无法饱食而降低产量。桑树品种以适合当地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优良品种为好,桑园管理需注意平衡施肥及加强防治病虫害管理措施,以保证桑叶质量。5龄前期食桑较慢,5龄第3d后食桑增快,为发挥其高产特性,在5龄期要良桑饱食。
3.5 营茧特点
新品种老熟齐涌,营茧快,方格蔟入孔率高,需提前做好上蔟前的准备工作。蔟中温度以25℃-28℃为佳,高温或低温容易造成结茧率低。使用塑料折蔟时,可采用悬空上蔟,上蔟后第3d将折蔟和蚕沙分离,保证茧丝质量。
4 繁育技术要点
4.1 基本要求
选育的新品种经审定后,其繁育原原种、原种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一般由具有繁育资格的省级原种场实施,原原母种和原原种采用单蛾区育,原种采用蛾区蚁量育。繁育一代杂交种由具有繁育资质的蚕种场在选定的原蚕区或种场内饲育。繁育各级蚕种需严格执行《家蚕良种繁育技术操作规则》,确保蚕种质量。
4.2 催青
4.2.1 催青标准
原种一般采用渐进式或两段式进行催青,按二化性品种催青标准执行。日系原种8542、8924应比对交中系原种8511、8513分别提前2d出库催青。
4.2.2 技术要求
每天早上 8:00-9:00 解剖胚子,根据胚子发育进度决定升温标准,在上午10:00调节到当天所需目的温湿度。温湿度每0.5 h观察1次,每2 h记载 1次,催青室每天换气2次,换气时开放门窗5-10 min,注意室内防病卫生。每天定时调换蚕种位置,使蚕卵感温均匀,保证其孵化齐一。
催青期要进行两次选卵工作,分别在戊3前和点青时进行,要严格选除不良卵多、产附不良及转青不齐的卵圈。
4.3 饲育
4.3.1 饲育形式
一般采用小蚕防干育、大蚕普通育,饲育标准参照普通二化性春用品种标准执行。种场内采用单张饲育,原蚕区采用分户饲育。
4.3.2 收蚁
补催青期间,继续黑暗保护。若早上见少量苗蚁,次日早上5:00-6:00感光收蚁;若晚上见少量苗蚁,则在第3d早上感光收蚁。日系品种逸散性强,感光时间不宜过早,掌握在1.5 h内完成收蚁,防止蚁蚕疲劳、饥饿。收蚁用叶以稚蚕专用品种为宜,使用新鲜适熟偏嫩叶,各品种加收15%-20% 的淘汰蚁量。
4.3.3 小蚕( 1-3龄)饲育
1-2 龄采用全防干细切叶育,3 龄采用半防干粗切叶育,每天给桑4回。1龄27℃,干湿差0.5℃-1℃;2龄26℃-27℃,干湿差1.0℃-1.5℃;3龄25℃-26℃,干湿差1.5℃-2.0℃。小蚕食桑量少,根据品种特性、发育时期合理给桑,一次给桑不宜太多。小蚕生长快,注意超前扩座,保持蚕分布均匀。1龄不除沙,2 龄起、眠各除1次,3龄起、中、眠各除1 次,结合加网、饷食适时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以95%的起蚕头部呈淡褐色、头胸部左右摆动为饷食适期,切忌饷食过晚。
4.3.4 大蚕(4-5龄)饲养
大蚕一般采用普通片叶育或条桑育,每天给桑4回。4龄24℃-25℃,干湿差2.0℃-2.5℃;5龄24℃-26℃,干湿差2.5℃-3.0℃ 。大蚕对高温多湿环境抵抗力弱,适宜中温干燥环境,蚕室保持通风干燥,特别是高温多湿时要经常开窗换气。大蚕期食桑量大,应确保良桑饱食。4龄起和眠各除沙1次,龄中除沙2次,5龄每天除沙1次,每次加网前用鲜石灰粉或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适时匀蚕分箔,保持适当蚕体密度。眠起处理应及时,严格提青分批,做到适时饷食。加强各期选择淘汰,严格淘汰各龄迟眠蚕、弱小蚕以及体色、体形不符合品种特性的个体。
4.4 雌雄分离
4.4.1 分离时间
普通家蚕品种在蛹期分离雌雄,限性家蚕品种可以在幼虫期依据斑纹限性的特征完成雌雄分离。分离时间以蚕体较大、容易识别、便于捉蚕为基本要求,一般掌握在4龄饷食第2d进行,通常在加眠网前完成。
4.4.2 分离方法
实施分批给桑,尽量保证蚕箔内的桑叶在分蚕前基本吃完,避免分蚕时由于箔内余叶过多影响操作。分蚕一般采用拣雄留雌的方法,即将雄蚕(素蚕)拣出放到空箔中,雌蚕留在原箔内。分蚕结束立即给桑,然后置于不同的蚕室饲养。在5龄期补选2-3次,将雌蚕与雄蚕完全分离。
4.5 上蔟采茧
4.5.1 上蔟
提前做好蔟室蔟具准备,坚持雌雄蚕分别上蔟。中系品种上蔟齐涌,营茧快,日系品种次之。上蔟时间宜偏早,避免过熟上蔟。上蔟温度以26℃-27℃为宜,茧形形成后适当降低温度,避免30℃以上高温。蔟中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蔟中排湿,减少不结茧蚕的发生。
4.5.2 采茧
坚持早采茧,一般以上蔟后在25℃保护下,48-72 h(60 h为中心)为适期。坚持分段采茧,按上蔟顺序进行。采茧时,应轻采轻放、边采边选,种茧摆放均匀。
4.6 种茧保护
4.6.1 种茧保护
雌雄分室保护,温度以24℃±1℃为宜,防止温度过高过低及湿温度急变。
4.6.2 种茧调查
在正常保护环境中,调查时间春季一般在盛上蔟后7d,秋季一般在盛上蔟后8d进行。种茧调查作为判定合格的项目有公斤茧粒数、健蛹率,作为了解掌握的项目有收茧量及茧质成绩,茧质成绩调查全茧量、茧层量,计算茧层率。
4.6.3 种茧选择
种茧调查合格后,严格剔选薄皮茧、畸形茧、病态茧、特小茧及不符合品种性状的茧。
4.7 削茧鉴蛹
4.7.1 适时削茧
削茧一般掌握在复眼褐色至黑色开始,根据种茧数量及劳动力组织情况确定开削时间,确保在见苗蛾前1d削完。加强削茧工作的组织管理,防止动作粗放增多伤死蛹,造成大量后期死蛹影响制种成绩。
4.7.2 蛹体复查
限性品种在蚕期已分离雌雄,在削茧过程中要组织力量复查,防止因蚕期分离不准确或在分离后出现雌雄混淆,确保雌雄完全分离。
4.7.3 发蛾调节
从上蔟开始,对照发蛾预定表,根据发育进度认真做好对交品种的平衡发育调节工作,在适温范围内采用升、降温的方式来进行调节,力求达到同天等量发蛾。每天定时观察蛹体,重点掌握复眼着色、复眼浓黑色、触角浓黑色及蛹体松软等关键时期,随时调节保护温度,达到对交品种同时等量出蛾的目的。
4.8 制种
4.8.1 技术要求
春、秋季捉蛾在早晨4:00-5:00进行,发蛾后3-4 h后进行交配,投蛾数量雄比雌多10%,雌雄蛾交配过程中应加强巡蛾。雄蛾交配次数以2次为限,避免雄蛾使用次数超过2次。雄蛾冷藏温度5℃-8℃,时间以2d为限。
交配时间4-6 h,交配室温度24℃-26℃,相对湿度80%左右。新品种产卵量中上等(460-580粒/蛾),根据各品种试产情况确定投蛾数量。产卵过程中加强巡蛾,摆匀产卵蛾,翻转仰天蛾,拣出病死蛾,实现产附平整,分别按即浸、冷浸、越年种标准适时袋蛾,并将蚕种送到保护场所保护。
4.8.2 浸酸标准
蚕种即时浸酸、冷藏浸酸标准参照当地对照种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