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能训练,科学防治训练伤
2018-03-24
体能提升与训练伤发生之间的矛盾
体能提升与训练伤的发生是一对矛盾,在体能训练的过程,如果参训者体能不足,就容易发生损伤;而损伤会造成训练的缺失或延误,又反过来会妨碍体能提升。体能各要素能力的提高都对减少损伤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足够的力量可大大减少损伤的发生率;良好耐力能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较好的灵敏协调素质可以帮助受训者在因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而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控制和保持平衡,避免伤害的发生;柔韧素质的增强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肉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解决体能提升与损伤这一对矛盾的关键在于科学的训练方法,通过科学的训练既可高效提升体能,又可减少损伤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
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发生训练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内在因素(伤者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前者主要包括体能低下、吸烟、肥胖、身体结构缺陷、既往损伤史;后者主要包括训练安排不合理,训练科目单一重复,如跑步过久;热身、放松等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环境因素等。
训练伤的防治
训练伤教育组训者是科学训练的关键,是预防或减少训练伤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全面掌握运动生理、科学训练、训练伤处理的基本知识。参训者是损伤发生的主体,也应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对训练伤应有正确认识:首先要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体能达标是成为合格军人的前提条件,只有提升自己的体能,才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训练伤的发生,并尽快从损伤中康复;二是依据相关知识,分析自己的身体情况,找出自身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锻炼或适当保护;三是了解训练伤的表现,早期进行自我诊断与处理;四是绝大多数训练伤不需要进行住院手术等复杂医疗处理,甚至不需要完全停止训练,自我保护、现场处理与康复是最有效的方法;五是要让参训者充分认识到运动导致的损伤最终都要通过运动的方式得以康复,可以说运动是一剂“良药”,但是要想用好这剂药,不但要掌握技巧,还必须付出时间、汗水,甚至痛苦,只有伤者积极主动参与康复锻炼才能获得最终伤愈。
个性化训练一是依据受训者个人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方案,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训练效果、避免或减少损伤;二是应依据个人原有的体能水平、身体结构、体质指数、既往有无损伤等因素判断训练中发生损伤的风险度。
急性损伤的处理除骨折、脱位、韧带完全断裂及开放性急性损伤等需后送医疗机构处理外,常见的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等不需要离开连队,可在现场就地处理。一旦发生急性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等,应判明损伤程度,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一般应停止原来训练科目,局部采用护具或粘贴保护,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冷敷,抬高患肢。只要伤员能够耐受,尽早开始肌肉等长收缩等损伤的局部锻炼。如损伤对全身影响不大,身体其他部位也可开始锻炼,如踝关节扭伤者可改行上肢肌力、核心肌力锻炼,这样不仅可减轻因损伤所致的体能再下降,且有利于损伤愈合。
慢性损伤的处理常见慢性损伤包括疲劳骨折、肌腱炎、各种末端病、腱鞘炎、肌肉劳损等,多因自身局部缺陷、训练动作单一重复,运动中产生应力集中于身体相应部位所致。其治疗原则是:①去除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的因素;②使用护具;③行牵伸等康复锻炼;④药物治疗,主要是短时间使用非甾醇类抗炎药物、肌肉松弛药等;⑤封闭治疗,仅用于适应症明确者;⑥理疗,可采用冲击波治疗;⑦手术治疗,对顽固性慢性损伤,应后送医疗机构手术处理。对于新兵常发生的下肢疲劳性骨折,应当及时发现,暂停跑、跳等训练科目,去除局部应力集中的伤因,改用以肌肉力量、柔韧性为主的训练科目,待其体能改善、身体适应后再恢复跑、跳等训练科目。这样做不但可消除疲劳性骨折的危害,还可保证训练效果。
康复一旦发生训练伤,伤者应主动进行康复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尽早伤愈,重返训练场。康复的原则:①主动为主、被动为辅。 也就是说伤员自己主动进行康复锻炼是主要康复手段, 而手法治疗、理疗、药物等只是辅助手段。 ②尽早。在损伤早期就要开始康复。 ③保护。在康复过程中应消除有害活动,保留有益活动。④无痛。在康复锻炼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不适,甚至轻度疼痛,但锻炼活动停止后无痛,局部无肿胀。 ⑤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后早期以局部肌肉等长收缩、等张收缩为主,逐步过渡到抗阻收缩;关节活动由单向闭链活动、开链活动,逐步过渡到复合活动;随着伤员耐受力的增加,逐步开始肌力、肌耐力、柔韧性、核心稳定和本体感觉训练,直至伤处活动时无痛、无肿胀,关节活动和肌力恢复正常,则应及时恢复正常训练。
顾 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