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情绪调节述评及培养策略

2018-03-23薄思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情绪调节儿童培养

薄思雨

〔摘要〕情绪调节是儿童早期和中期的核心发育内容,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调节情绪对促进自身的情绪健康以及个人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儿童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并结合以往关于探讨儿童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培养策略,为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儿童;情绪调节;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6-0063-03

一、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情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适应的重要方式。情绪调节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研究已涉及儿童、成人、临床、健康、教育等广泛领域,成为情绪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课题。精神病理学的许多诊断标准都包括情绪调节过程是否紊乱。适应性情绪调节促进儿童幸福感,而情绪调节困难与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有关[1]。因此,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与某些情绪疾病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儿童合理调节情绪,有利于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身心的健康、形成良好的个性。鉴于此,本文阐述了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如何培养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以及情绪调节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指导儿童的情绪调节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二、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以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家庭和学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儿童的内部影响因素,如儿童气质和情感风格。Morris较系统地研究了家庭对儿童的情绪调节的影响,并构建了儿童情绪调节的家庭模型图[2],认为情绪调节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家庭功能(包括观察、教养特征及家庭情绪氛围)、父母特征(如反应与调节、精神健康等)和儿童的自身特征。

(一)儿童人格特质和气质

对于同样的情绪刺激,不同人格特质的儿童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人格特质对他们的情绪反应进行预测。如神经质者在生活中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和紧张,因而我们可以预测神经质个体将来可能更易暴露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压力下;而外倾者的负性情绪不太容易被激活,因而外倾性个体将来可能受负性生活事件和压力的影响程度较小。

另外,不同气质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情绪调节能力也各不相同。气质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情绪性,气质情绪性的早期个体差异能够影响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高负性情绪性的个体趋向于广泛的负性心境,如恐惧、内疚和焦虑等,如果调节不成功,就会经历持久、高度的负性情绪,从而形成抑制障碍。Dennis情绪调节的整合模型指出,儿童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加工以及情绪需求下的注意控制是儿童情绪调节的两个重要方面[3]。有研究考察了不同气质类型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多血质个体更偏向于正性刺激[4]。

(二)家庭功能和亲子互动

孩子所处的环境对于其情绪发展和情绪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生活场所,家庭对于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如依恋、婚姻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上。当一个孩子生活在消极、强制的家庭氛围中,那么这个孩子就更可能会具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并且具有适应性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感觉被爱、被接受和受鼓励的家庭氛围中,那么這个孩子会感到很有安全感并且能自由表达情绪,并且更可能具有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方式。

另外,儿童早期情绪调节能力主要是在与抚养者的交往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抚养者的一言一行以及对待儿童多种情绪状态的方式都会影响其情绪调节的能力。尤其是亲子互动中形成的经验,为儿童提供了榜样和指导,使得儿童形成适应性或适应性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研究发现,那些在同伴交往中情绪比较积极的儿童,父母平时的积极情绪也较多[4]。因此,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有效预测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由此可见,儿童是非常善于观察和模仿的,父母自己的情绪内容和互动会无形中使孩子学习到哪些情绪在家庭环境中是被认可的,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管理这些情绪的经历和方式以及结果。有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自如地表达,那么孩子也将会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中处理不同的情绪。亲子关系的质量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能力、情绪理解、积极情绪密切相关[5]。如果亲子关系较差,并且父母经常表达消极情绪,则儿童有更多的外部行为问题。

三、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一)父母采取合适的教养方式

情绪调节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儿童早期情绪调节主要依赖养育者给予的影响,随着与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和自身的身心发展,逐渐习得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采取合适的教养方式并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就要求父母平时注意觉察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移情或确认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父母对孩子的情绪予以鼓励和控制。父母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表达处于一个最佳水平,既不能严格控制孩子的表达,也不能过度鼓励孩子的表达。要根据孩子自身的人格特质,对孩子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给予适当鼓励或控制。

(2)对孩子的情绪需求和表现给予适当的反应。对于孩子的情绪表现,父母不仅要做到能够敏感察觉和互动,而且互动的形式也很重要,不能对孩子的负性情绪一味地表现出惩罚或消极反应,不然很容易影响孩子在生活中的良好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消极情绪的方式。

(3)父母教会孩子情绪调节的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一些方法调整情绪,如深呼吸,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或者听音乐放松心情;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或被老师批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的阶梯。父母的这些教育方式实际上是给孩子提供一些注意转移和认知重评等调节情绪的策略。

(二)借助学校的教育

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除了家庭,还有学校。由于受遗传和不适宜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有些儿童不知道如何合理调节情绪。而学校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以外,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情绪调节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适宜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适宜的情绪调节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训练法、系统脱敏法、深呼吸法以及音乐调节法和体育活动调节法。认知训练的重点是纠正儿童不良的认知习惯,培养儿童合理的思维方式,例如通过故事或角色扮演让儿童学习别人合理的思维方式,了解不合理思维方式带来的后果。系统脱敏法就是让儿童对引起自己消极情绪的事物从微弱的刺激开始逐渐加大刺激,从而使儿童对此类事物不再敏感。深呼吸法比较简单,就是让儿童处于消极状态时深呼吸从而使情绪稳定下来。让儿童听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做一些喜欢的体育活动,可以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四、总结及未来展望

学会情绪调节在个体生命早期能起到重要作用。情绪调节能促进儿童社会的适应性和人际交往。因此,父母要积极关注和疏导儿童的消极情绪;学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教会儿童调节情绪,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未来应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进行细化,综合情绪调节发展的因素,拓展其研究方法。目前,一些脑成像技术已陆陆续续应用到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中。这有助于我们从儿童大脑发育的过程,认识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Sheppes,G.,Scheibe,S.,Suri,G.,Radu,P.,Blechert,J.,& Gross,J. J. . Emotion regulation choice: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upporting ev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4,143(1):163-81.

[2]Gross,J. J.,& John,O. P. ,. Mapping the domain of expressivity:multimethod evidence for a hierarchical mode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170-91.

[3]Morris,A. S.,Silk,J. S.,Steinberg,L.,Myers,S. S.,& Robinson,L. R. ,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J]. Social Development,2010,16(2):361-388.

[4]Morris,A. S.,Criss,M. M.,Silk,J. S.,& Houltberg,B. J. ,. The impact of parenting on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17, 11(4).

[5]賈海艳,方平.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4,27(5):1095-1099.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情绪调节儿童培养
浅议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