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8-03-23段玉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农村建设

段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保障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产业相对齐全,精神文化基本可以满足。然而与之形成鲜明相对比的则是农村,相比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图书馆活动室几乎没有,再加上农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的特点使得农村居民拥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因此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一、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居民占我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但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过多重视城市发展而导致农村的发展不够充分,具体表现为:一是重城市文化建设,轻农村文化发展。二是重地方经济发展,轻精神层面建设。然而近年来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较为强烈,农村留守人员尤甚。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渐渐被置于社会的边缘,其精神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由于子女、夫妻等长期异地分离,造成这部分留守人员精神无处依托,不仅不利于其家庭稳定,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国家倡导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期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此时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因此发展中应做到统筹兼顾,不应忽略难以产生巨大效益的广袤的农村,此外农村精神文化短板也难以与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口号相匹配;其次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可以从农村汲取大量丰富的文化素材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兴盛。

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

(1)农村精神文化品质需进一步提升。淫秽色情之风盛行、封建迷信思想重现。其实质是现在的农村,腰包鼓了,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但是精神世界开始空虚了。由于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且农村不具备城市那样发达的精神文化产业,使得低俗文化趁虚而入,不仅扰乱民风,也使农村文化变得低级、充满恶趣味。

(2)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从而整体素质有一定的不足,有些村民从苦日子过来,不愿意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花费过多,其生活习惯、行为举止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以改善,对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较为薄弱。

(3)农民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热情不足。在大多数农村,有些村民们更多关心是生计问题要想方设法多挣钱;有些村民平日里多从事于体力劳动,在仅有的假期中更希望能够娱乐消遣打发时间,不愿参加精神文化方面的活动;还有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宣传力度不够等其他原因导致农村居民不愿参与文化建设中来。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足。几乎没有哪个农村拥有书店、活动室、运动场等场所,也就使得农民受限于硬件条件无处自我提升。即便是几年前国家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在基层广泛安置健身器材也因缺乏维护、无人监管等原因损毁严重。

(4)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创新源动力缺失。首先由于从事农业收入水平较低,城市就业岗位较多,可增加收入,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其次因为城市教育硬件师资力量雄厚,家长们希望为孩子提供优良的教育等原因,因而许多村民涌入城市学习生活使得农村的精神文化的发展缺少年轻与活力。

三、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措施

(1)意识建设是首要,这不仅仅要求村民自身意识的提升,更是要求政府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向农村居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先进文化、强化农民群众认识。在这过程中,首先应提升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政府可通过完善教育设施、鼓励支持农民自我教育、设立继续教育基金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自我学习,其次可以开展各种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活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弥补村民对文化建设认识的不足。

(2)文化活力是关键,首先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活力应保留农村文化创新源动力,因此就需要加强县域经济建设,增强县市级城市经济活力,通过增加就业岗位、为无劳动技能的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等方式使农民增收,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经济、物质生活,让相当一部分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即可实现就业,也避免了留守人员精神空虚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次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活力需要培养大量的乡村文化人才或民间艺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绚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沃土,政府应大力鼓励发扬民间艺术文化,提升民间艺人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传承民间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3)文化设施是基础,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因此要注重整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首先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满足农民切身需求的活动项目。例如在各个行政村设立活动室、图书馆等场馆所。尤其要重视乡村图书馆的修建,村图书馆可与市图书馆等建立联系,定期流转更换图书,村委对其承担监管维护责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源还为乡村农民自学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了条件,满足了村民阅读需求,促进农民知识文化建设及素质的提升。其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掘以及培养各乡村优秀和具有特色的文化,打造特色乡村。保持和发扬农村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产业。

(4)兴趣需求为导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需求,没有适用于所有乡镇的既定的文化建设方案,各级政府应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与愿望,结合当地的具体需求及特色进行合理的引导,发展特色文化。

(5)干部党员做表率,党员干部应真正起到模范先锋作用就需要对党员干部加强教育,提升干部及党员的自身素质及其审美情趣,增强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以身作则带动周围村民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念,把人民群众真正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创造奇迹、干成大事。

(6)加强监管是保障,各级政府文化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淫秽色情、低俗文化、邪教组织的打击力度,防止低俗文化蔓延侵蚀正统文化发展,为农村健康优秀的文化产品发展扫清障碍,净化村民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关瑞华,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11(10)

[2]张加刚,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6(8)

[3]李瑞云,新时期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探析[J].青春岁月2014(10)

[4]刘艳娥、王坤、郭鹤男,关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三点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