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损耗:后效、影响因素与克服方法

2018-03-23杨思扬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后效研究范式影响因素

杨思扬

摘要: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并且自我损耗是造成生活中诸多的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回顾了自我损耗的后效、影响因素,并提出克服自我损耗的方法。

关键词:自我损耗;研究范式;后效;影响因素;克服方法

引言

虽然当前研究者对自我损耗的描述并不尽相同,但这些描述的核心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自我损耗是由于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消耗引起;其次,自我损耗会对个体随后进行的决策及其他复杂心理活动产生影响[1]。

个体一旦处于自我损耗,其各种社会适应性行为的能力就会受到相应损害并表现为效率低下,这就是自我损耗后会出现的各种后效。自我损耗的后效已经在情绪、认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得到了证实[3]。合理的自我控制则会有效的克服自我损耗带来的影响,并同时得出积极的结果。

本研究将同样以此为切入点,对自我损耗的后效、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进行介绍。

1自我损耗的后效

1.1认知

1.1.1基本认知能力

首先,自我损耗会导致个体在控制注意的效率和适应性上均有所降低。其次,自我损耗还会影响个体对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导致个体更多地关注时间进程而非当时的任务本身 。最后,自我损耗还会导致个体思维的持续性和准确性降低、言语和图像认知的流畅性降低,逻辑推理推断和阅读理解上的准确性下降。

1.1.2社会认知

研究发现人们在自我损耗后确实会出现认知偏差,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消极地评估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对未来的预期也更为悲观[2]。

此外,个体的人际知觉也受自我损耗的影响,表现为个体抑制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能力下降、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的能力较差[2]。自我损耗也会影响到他人对自身的感知和判断。

1.2行为

1.2.1意志力行为

首先,自我损耗会削弱个体对那些能带来享乐性体验的事物的抵御能力。并且,当情境存在作弊、欺骗的可能性或违规行为有可能不被惩罚时,自我损耗会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作弊、欺骗及违规行为。

其次,自我损耗会削弱个体在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时的表现。并且,自我损耗还会影响个体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

1.2.2选择与决策

在决策风格上,现有的研究发现自我损耗会抑制慎思决策系统,导致自我损耗后的个体会在决策与选择的准确率上有所下降,且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关于自我损耗在风险决策上的后效结果尚存分歧:一些学者发现自我损耗会加剧风险行为,也有研究发现自我损耗会引发风险规避。导致此类分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任务的设置影响了个体的判断过程[2]。

1.2.3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一方面,自我损耗会降低个体在假设性情境下的助人倾向、针对某真实惨剧受害者的志愿者行为倾向、指向陌生人的助人意愿,礼貌行为及个体利他性惩罚的倾向。另一方面,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控制也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资源。

2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

2.1 主观认知

人们对任务的认可度和价值判断会影响自我损耗的后效。被试自我损耗后,在随后的任务上若感觉到是自主选择的、当前的行为对未来是有益的,则损耗的后效减轻;反之,則损耗的后效加剧。若被试认可任务的意义和价值或得知自己的努力对他人或自己是有帮助的,则表现好;反之,则表现差[2]。

2.2 情绪

情绪对自我损耗后效的影响是目前自我损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比较有价值的发现是积极情绪与自我损耗的关系与个体目标设置有关。积极情绪首先会唤起个体的目标追求。长期的自我提升目标能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而短期的情绪管理目标则会加剧自我损耗的后效[2]。

2.3动机

首先,如果个体不在乎一个行为的结果,那么该行为是不会损耗个体的自我控制能量的。其次,如果个体认为某个任务很重要,而该任务又需要自我控制,那么这个过程中就会有自我损耗的产生。当这个任务达到一定难度,如果动机水平适度,那么抵制自我损耗的作用就会增大,这项任务虽然很困难,但完成情况会好于动机水平低下的时候。最后在自我损耗发生之后,动机还可以补偿损耗的自我控制能量,作为意志力的替代物,使得被试在损耗的状态下,也能有效率地完成之后的任务。

3自我损耗克服方法

3.1睡眠或良好的休息

Baumeister 等人提出,休息(尤其是睡眠)应该是最为常见的自我能量恢复方式。根据人们自身的经验可知,当个体经过一夜良好的睡眠之后,自我调控的能量就会大增,所以早晨人们进行一些复杂的活动,其后续活动的效率通常是比较高的。

3.2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通过常规的训练来提高个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并以此来应对自我损耗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进而就可以增强有机体的耐受性或者降低对疲劳的敏感性。如果自我运作所需的能量类似于人体肌肉的力量,那么经过适当的训练,自我调控的能量应该也会得到增强。

3.3补充血糖含量

任何自我调控的表现都会导致血糖水平的下降,进而又影响到个体在随后自我调控任务上的表现。然而,一旦被试血糖水平得到了补充,此时自我损耗效应便不复存在了。

3.4积极的情绪状态

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增强生理和心理的恢复力。因此,即使个体受到损耗,积极情绪也可以有效地将其自我调控能量恢复至正常水平。

3.5激活个体无意识的目标

因为自我调控过程不仅仅只发生在意识水平上,在人类个体意识水平之外也存在着高度自动化的自我调控机制。有研究表明,无意识启动可以克服自我损耗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6制定执行意图

除上述方法之外,制定执行意图也同样都是克服自我损耗效应的有效途径。所谓执行意图是指进一步明确所要完成的目标行为的时间、地点及方式。

参考文献:

[1]杨邵峰,付淑英.自我损耗:内涵及其机制与展望[J].改革与开放.2017,15(038),87-88.

[2]谭树华,许燕,王芳.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05),715-725.

[3]任俊,李瑞雪,詹鋆.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J].心理学报.2014,46(06),841-851.

猜你喜欢

后效研究范式影响因素
综合录井气测后效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新型后效射孔技术及应用
后效资料在德惠断陷气层解释中的应用研究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不同硼肥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在油稻轮作中的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