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2018-03-23赵金玲
赵金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对于教师角色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应该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扭转老思想,转换新思路,继而转变成“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新模式。本文我就语文教师在课堂主体上的变化,提出新想法,以期为新教学课改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理念;新课改;教学模式;课堂主体
前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沿革,我国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也进行了新课改。语文作为主干课程,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当前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最新要求,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新思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追求一种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新模式。所以,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更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我们如何审时度势,进行教育改革就是目前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以往我们的教学思路都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由我们任课教师贯彻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由老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一股脑的将知识全盘倒给学生,注重一个传授的过程,而很少注意传授的结果,学生是不是能够当堂全部消化理解。整节课,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坐在那里,被动的去接受,但是吸纳了多少,哪些听懂了,哪些没听懂,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换言之,那些同学是真正全神贯注的全部听进去了,哪些同学是身体在哪,但是脑袋已经走神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存在着很大的教学缺陷。现如今,“新课改”就对这一缺陷进行了有效的解决。新的改革体系要求教师摒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建立一种平等,自由的对话模式教育平台。把学生和教师都放在一个平等的身份上来,建立一种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活动氛围。教师今后授课的重点不再放在“讲授”上,而是放在“教授方式方法”上,不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于漁”,教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的奥秘。比如在语文阅读训练当中,我们不应该是老师作主要的篇章分析,去引导学生按照一个固有的思路去发展,去学习,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个性化思维,重视学生特有的感受以及体验。阅读是学生与书本之间的心灵沟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告诉学生去掌握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掌握。真正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二、由照本宣科转变成为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教学体系当中,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只能是照着教材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教师和教材完全脱节,很多教材与学校、乃至于学生的客观情况相背离,但是也只能遵循传统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这样的教育体系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新的课程改革则遵循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理念,给了语文教师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和话语权,将课程语文与社会语文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充分整合语校内外的学习资源,找寻出一套适合于本土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方面,我们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业务水平,掌握最前沿的教育动向,给学生以最先进的理论。任课教师应该拓宽自身的视野,整合校内外资源,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的角色;另外,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教育背景,教学环境,因材施教,给学生以社会最需要的,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不仅仅拘泥于眼前的小学课本,要着眼于未来,从课堂中走出去,多和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接触,多接轨,有效的进行校外资源整合,提高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渠道。
三、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有效过渡
随着新课改的沿革,我们已经逐渐从主导者的身份中脱离出来,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良师,还应该做一个“授之以渔”的文化传道者。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于学生主观自主学习的引导上。诚然,语文教学只是教育阶段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知识一股脑的传导给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地利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去进行学科之间、校内外之间,课上课下资源的一个有限的整合和利用,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各种信息的方式与手段,做好学生的领航人。
另外,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创新思维,进行小组讨论,编一些与课本有关的戏剧,小品,相声等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开展自我学习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由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者转变成为课程学习的激励者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实行差异化对待。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标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要兼顾两头,照顾大多数的原则。我们任课教师应该采取多标准,多手段,全方位的平衡和考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施个体化教学模式,真正的为学生量体裁衣,进行一对一的准确化培养。如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性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教学,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事倍功倍的。
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我们发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角色转变了,真正的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我们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指挥棒作用,才能全面的实现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立群,庞车养.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8-9.64-69.119-121.274.
[3]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89-94
[4][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