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23吴嘉妍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

吴嘉妍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1]新课标的倡导,使“对话式教学”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较重要的理念。然而,“对话”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有必要对“对话”理论做一番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阐述对话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课标;对话理论;语文教学

一、对话理论的提出

狭义上,对话指人际间用言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广义上,其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也包括人与各种精神产品比如文本之间的交流。正如巴赫金所说,只要说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具有“同情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都应看成是对话。

在此基础上,对话研究进一步发展。对话理论实践研究先驱戴维·伯姆看来,对话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交流方式和手段,而是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即“对话理论”。伯姆认为,这种对话理论旨在从新的角度探索人类的体验历程,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探索人类思维的作用方式。人类的思维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全部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介,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之上维持。

二、对话教学的内涵

从狭义上看,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手段,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看,对话教学是以对话精神为原则,合理协调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发师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过程。对照狭义和广义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前者仅仅将对话作为一种手段,而后者给予对话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它己将对话作为一种精神和原则。实际上,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只要是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教学,都可以看作是对话教学。

三、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的倡导,使教育界进一步意识到对话教学的重要性。回到语文教学,要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对话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定位好对话的角色

对话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知识和经验、共同体验、相互融合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对话”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给学生创设质疑的契机,教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又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关照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发自内心的疑问来理解文本,从而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进行质疑。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

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平等与民主,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性教学,呈现原来的灌输与被灌输、训戒与被训戒的关系。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在对话教学中,要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在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如此一来,学生才敢畅所欲言。通过对话,师生进行自我反省与督促,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2]

(三)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从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说者、话题)看,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要使对话有效,话题必须有价值,进而生成问题。

这里指的问题不是的简单问题,对话教学的问题,必须是“真问题”。“真问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问题本身要有挑战性,即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其宽度和深度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内在动机;二是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缺失能够弥补,且弥补的内容是开放发散的,弥补的结果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量变和质变。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是否为“真问题”,是否有意义和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的指导。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问题式阅读教学实现阅读对话教学。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问题;针对问题的点拨,进一步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此过程中通过启发式、问答式、討论式等方法解决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建构。

(四)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

对话要有效,首先要有时间保证。既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还要有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搜集相关资料;在正式授课时,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接而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3]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少之又少。要真正实施对话教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足够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从而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

(五)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不同学生的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美学修养等都会影响到文本阅读理解和鉴赏,阅读的结果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作的“多声部”,使得课堂生成了精彩。[4]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改变用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方式。也许学生的观点稍显幼稚,但只要学生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尽可能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当然,这里并非说学生所有的突发奇想教师都应尊重。对于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

曾有人说过:“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在寻找作品潜在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其实这种交叉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但是寻找这种交叉点时沿路的风景却非常迷人。对话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此。相信在寻找交叉点的路途中,每节课都会呈现最美的瞬间,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温亮.浅论有效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45)

[3]谷珍丽.对话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6)

[4]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02-203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语文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