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2018-03-23刘丽梅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习作想象课文

古语有云:“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句话充分地指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辩证关系。那就是,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

那么,如何才能让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会贯通,使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学会写作的方法,进而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读与写真正地结合起来呢?

一、仿照文本,让学生会写

教材是学生最容易接触的文本,是经过专家精心选编的范例,文质兼美。其中,有些篇章、段落,或结构严谨,或修辞恰切,是极好的仿写练笔点。如果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能寻找到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连接点,因势利导,将其有效地使用起来,将会成为习作指导的最基础途径。

1.仿照文本表达方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尤其是在习作起步阶段,更要依托文本,减缓习作的坡度,为学生创造一些习作训练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综合学习中模仿、迁移,降低习作的难度,促进学生将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内化为写作技能。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不经通过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朗读设计,品读重点语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体会祖父园子里各种生物蓬勃向上、自由生长的姿态。而且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拓展训练:园子里还会有哪些事物,它们又会是怎样自由的生长?就这样,潜移默化中,学生动笔仿写“( )( )了,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学生们在畅所欲言中,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从而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仿照文本观察顺序

中年段的学生,关注点是局部的、零星的,是片断的、短暂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瞬间的东西,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有意识地观察与思考中,增加他们习作素材的储备,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例如,在执教《燕子》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由整体到部分描写燕子外形的写作顺序,向学生渗透一种观察方法。并使其明白,观察的时候不要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重点,遵循规律,根据事物的特点重点观察。

3.仿照文本写作顺序

实践表明: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尤其是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经历着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此时,学生的“模仿性”也最强。此时,教师不仅要渗透写作顺寻,还要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

例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顺序,从形状——颜色——味道;模仿作者的表达方法,写杨梅的形状时与桂圆作比较;写颜色时抓住杨梅颜色的变化,淡红——深红——变黑;写杨梅的味道时用举例子的方法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

二、展开想象,让学生愿写

刘勰有云:“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强调的就是想象的神奇之处。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去放飞想象续写,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

1.巧用插图,丰富想象

教材中,有些课文对重要情节配以插图,教师可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将原文某一段或一点进行补写。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邱少云在浓烟滚滚的烈火中,趴在地上纹丝不动,两眼怒视前方的插图,由环境到人物,由外表到内心,抓住邱上云的外貌、动作、神态和所处环境,想象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写话。学生通过续写插图,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程度,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读中想象,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即可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程度,又可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选入教材中都是经过锤炼的课文,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语句,教师可引领学生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

3.凭借文本,合理续补

阅读是进行想象作文就地取材的源泉。为此,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作为出发点,竭力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如教学《凡卡》结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设悬:“爷爷能收到信吗?为什么?”学生们一定会思维积极发散,争相发言,围绕“能与不能”说出了许多超出我想象的可能,一吐为快。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其将各有千秋的想法动笔写下来,定能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

不仅“续”要有创造性,“补”也要体现合理性。有的课文含蓄激练,弦外有音,余味很浓,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课文思路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结合“天堂”中没有描写鸟啼之声,让学生想象百鸟争鸣的情景,组合成段,那一刻,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描写一定会充满灵性。

三、关注情感,让学生乐写

读书重在“品”,品文章的情韵,品文章的趣味,品文章的意境,品文章的气势,品出文章的“滋味”,才能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张开嘴,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是“品文”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读对文章有一种感悟,形成语感。而在品文的同时,学生的情感会情不自禁地得到升华,此时再引导其也动笔写写自己身边的事情,自然是水到渠成。

例如,《给予树》一课,全文篇幅不长,但情节感人,教学重点应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一感人的故事。此时,写写身边的故事,你会发现,学生们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为“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所呈现的习作也会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道是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作文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写作由被动到主动,由“怕文”到“乐文”,从而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片“芳草地”。

作者简介:刘丽梅,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2012年荣获东北三省说课大赛一等奖,所上的班会多次获辽宁省一等优秀课,所带的班级多次荣获抚顺市优秀班集体,市区优秀中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

猜你喜欢

习作想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