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8-03-23刘璐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音乐教学高职院校

刘璐

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将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构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新模式,丰富音乐课程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实现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美育功能,同时也为同类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教学;创新模式

1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育的作用

1.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造诣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艺术造诣的体现,而且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升華学生的情感。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将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如何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美”,并在生活中以此为标准,引导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举止优雅、心灵善良的人。

1.2增强文化底蕴,开阔思维

音乐欣赏课的开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特殊的表达形式,不同时期的音乐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的发展特点;不同国家的音乐展现了不同的思想、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音乐的欣赏不仅仅是艺术层面的欣赏,通过音乐,我们可以获取大量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充实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提高我们的涵养。

1.3有利于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的,这种观念唯分数论英雄,将分数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对于不能直接提高学生分数的教学则全盘否定,这种一刀切的观点与 21 世纪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格格不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却从未认真实施过,音乐欣赏课的开展,正是顺应了这种理念。它虽然只是一门辅助课程,但对教学的总体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它除了对学生的品质形成、人格完善、信心建立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外,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来舒缓紧张的情绪,进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可以预见,在这种科学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将是祖国未来真正的栋梁之材。

2高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音乐实践活动主要有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及音乐欣赏等三大环节,完整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一定要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主要是进行较为单一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如果不全力提升自身素质、革新教学方法,肯定会影响音乐教学的总体质量。

2.2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主要是以单一欣赏课为主,即使在欣赏课教学中也主要侧重于教授学生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过于注重认知目标,使学生缺乏音乐学习的兴趣,并难以在音乐学习当中获得审美情感。

2.3教学内容时代性不足

目前的高职音乐教学内容往往过于陈旧,难以及时地反映社会发展之变化,难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音乐审美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4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音乐传统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先由教师介绍音乐作品之创作背景与作者情况,随后分段对作品进行介绍,再具体讲解曲式的结构,最后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中间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音乐意义进行主动建构,使教学脱离了音乐,变为片段性的练习课。

3非音乐专业音乐教学新模式实施建议

3.1加强教研教改工作

一个教学模式的确立是一个复杂教育教学过程的具体化,涵盖了教学思想的统一、教师团队的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评价的确立等教学实施的相关内容。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模式改革更是如此,从教师的角度讲,开展这些工作需要具有相关的各类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教研教改工作,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做好准备。

3.2加强具体教学改革研究

从实际业务上讲,应加强对各种教学模式、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研究,准确把握各类教学模式、课程形式和教学手段的优缺点,能够熟练营造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要对如何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如何开发教学资源等基本能力有所掌握,为后续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打下基础。

3.3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学模式的中心是教学传播活动,根据传播学原理,传播系统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及传播讯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实现了传播的功能。传播学有一个重要观点,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是密不可分的。从教学活动过程来讲,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结合传播手段,开发出适合的教学资源是一项重要工作。。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把握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少而精。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除了艺术类、师资类高职院校以外,大部分院校都只能把音乐教育定位在辅助的地位,没有办法给出太多的学时、人力、财力、物力。但是音乐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又是十分必要甚至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较少的资源,取得更好地效果,因此走“少而精”的道路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师资团队在精不在多,学生学时在精不在多,资源在有效不在粗放投入。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同时,开始注重学生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审美情操、创新意识等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很多高职院校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广泛开设。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结构松散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学对象音乐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不少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一些院校,音乐课堂仅成为获取学分的一个渠道,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更是难以实现。因此,改变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现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谌优.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山西青年,2017(12)

[2]赵新慧.“审美 - 立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探析[J].时代报告,2017(12)

[3]彭明妍,杜青芬.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J].北方音乐,2016,36(12)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音乐教学高职院校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