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干预系统下的美术教育探微

2018-03-23李廷发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美术教育

李廷发

摘要:美术是一种超脱语言与文字的情感表达方式,是通过图像与色彩表现人类情感的,可以有效展现出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有学者认为,美术作品可以展现人类的心理活动,基于这一论点,本文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现代美术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干预,这对于我们学习并钻研现代教育而言是极有价值的课题。

关键词:心理干预;美术教育;心理重建

前言:

现代心理治疗与心理干预中,以绘画、故事或沙盘游戏等方式帮助心理咨询师了解咨询者的心理状态,感受其精神世界,而绘画、故事与沙盘游戏等方式,就是咨询者表述其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渠道。美术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心理疏导,通过创造教育情境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与警惕心理,对于心理干预而言是极为有效的方法。

一、心理干预系统下开展美术教育的作用

针对现代学生所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如学习挫折导致的压力过大等问题,可以用美术教育的形式开展心理干预,以削减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其心理问题,释放服面情绪,帮助学生重新进行心理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的作用是通过学生的图像来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明确学生的情绪表现,并结合校内外的观察与了解,明确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压力产生的成因,以便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

同时,美术创作本身也会起到宣泄与释放的效果,是一种相对感性的表达方式,从启发情感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能够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理性教育的作用,通过美术创作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情感与美术的感染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更好的沟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培养学生更好的心理状态[1]。

二、心理干预系统下开展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环境的优化设置

开展美术教育是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学生的表现与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情绪波动,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以心理干预措施处理学生的心里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需要充分意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影响人的心理变化的环境因素包括两种类型,其一为生物体生存所需要的必然环境,如营养来源、气候地理等;其二就是社会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与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与教育机构等。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其心理动态的最重要环境就是家庭环境与教育环境。

从这方面考量,基于心理干预系统的美术教育,应当着重注意对美术教育环境的优化设置,创设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宣泄情绪、调试心情,有助于心理问题的应对与解决。例如,美术教师的装潢与布置,可以尽可能使用更加积极、阳光的色调,如橘黄色等暖色调,能够带给人更加活潑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又或者,在环境布置方面使用更多的清新色调,如绿色,带给人较为愉悦与轻松的心理感受。

(二)美术教育的差异化应用

美术教育中,心理干预机制在环境创设方面的表现,还应当体现在教育环境所营造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方面,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教育的自由、平等与民主,更加公平而自然地对待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逐渐展开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爱,而非疏离与冷漠。需要在美术教育中采用心理干预机制的学生,通常年级较小,无法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传达情感并展现自我,将心理干预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就能够通过美术活动来接近学生的精神与灵魂,从而寻找到干预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

但同时,在心理干预系统下进行美术教育也应当注重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向学生采取差异性教育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差异化教学并非给予学生不公正的眼光与待遇,而是在充分研究不同学生的背景与情况,考虑到学生所需要的真正心理干预手段的前提下所指定的教育方法。以灾后儿童的心理干预工作为例,灾后儿童的心理问题通常都是在自然或人文灾害中丧失亲人、家庭,或者亲眼目睹惨状而产生的,相较于普通儿童,经历过灾难的儿童心理更加脆弱与敏感,害怕被抛弃又恐惧亲密,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事先了解学生的背景与问题,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与美术作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式,如通过美术绘画进行一对一交流,以增加学生的对外沟通意愿,增强双方的信任感,从而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的心房,更好地实现情感交流与沟通,帮助其进行灾后的心理建设,帮助学生早日摆脱心理阴影。

(三)充分发挥分组协作教学方法

在心理干预系统下开展的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关注学生的表现,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与学生的日常表现,并结合学生性格与家长反馈等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量,确定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学生过于羞怯与内向、厌学倾向严重以及“捣蛋鬼”等问题,应当尽可能布置需要团队合作的美术作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制定若干美术创作主体,由学生自主选择与完成等,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的分组协作的力量,将学生放在集体的环境下,以集体环境对人的巨大改造与影响效果改善学生的性格,环节学生的孤独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起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融洽相处来完成潜移默化的心理干预[2]。

以过于羞怯与内向的学生为例,这类学生通常的活动范围极少,很少与外人接触,害怕见到陌生人,对于老师与同学都比较有警惕心理,拘谨内向,缺少安全感,这种学生的作品通常都呈现出较为低落的情绪状态,作品内容更加有退缩与回避倾向,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合作,对学生多家鼓励与赞美,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小组成员的信任感,并提高其自信性,帮助该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

结语:

心理干预环境下,对于学生采取美术教育手段来了解其内心世界,可以明确其心理问题与心理诉求,从而通过美术教育的形式消解学生的警惕心理,以美术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实现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才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家福.基于心理干预条件下的美术教育研究发展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15):159.

[2]姚亚楠.心理干预系统下的美术教育[D].聊城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美术教育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