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黄杨木雕艺术创作与创作者深入生活的联系

2018-03-23邹启寿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风格艺术创作生活

邹启寿

摘要:中国的艺术创作历史悠久,风格迥异,黄杨木雕创作历史也不例外,笔者从创作者的角度,从黄杨木雕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入手,展开分析,进而引出黄杨木雕艺术创作除了映射整个时代的特点外,更多的是创作者深入生活后自我个性和对生活的情感表达。优秀的创作者善于将生活的点滴融入作品;黄杨木便是创作者生活情感表达的载体;黄杨木雕艺术创作同任何一种艺术的创作一样,无论形式还是情感的表达,创作者都离不开生活。

关键词:黄杨木雕;艺术创作;生活;风格

汉代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说:“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由此可见,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之本,为栖息之所。黄杨木,以其质地坚韧、纹理细密、色彩庄重、古朴美观而被世人所熟知,而以黄杨木为雕材雕刻出的黄杨木雕空灵剔透、雅致美观、更有股淡淡的清香,让人闻之惬意,百看不厌,“木雕界中的奎宝”一称也可谓实至名归。俗说“黄杨岁张一寸,遇闰退三寸”,故有“千年矮”之谓,随着年代的久远,木色会由浅入深,逐趋枣红。适宜精雕细刻,古朴美观。因为它的生长周期太长,所以产量并不是很高,并且很难有大料,故此极为稀缺。而黄杨木雕亦是“水涨船高”,由于它的珍贵,每一个木雕成品都非常具有收藏价值。2006年5月20日,黄杨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杨木雕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首,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和人文特色,不仅仅其精妙的雕刻手法让人拍案叫绝,还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演绎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江南地区是自古富庶之地,中国传统文化中多种艺术形式在这里成就了巅峰。诗词书画自不必说,音乐戏曲、丝绸与刺绣、茶艺与茶道、美食与江南点心、瓷器……太多让世人惊艳的艺术不胜枚举的汇聚在这里。黄杨木雕出自江浙地区,为中国四大木雕之首,雕刻手法千变万化,作品匠心独到。江南地区虽然盛产黄杨,但是上好的雕料却不多见。尤其是在近些年,艺术市场的兴盛,让黄杨木雕供不应求,但原料却是越来越少。黄杨木广被种植,但是它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在民间就有“千年难长黄杨木”的说法。虽然不至于像紫檀、沉香树一样几百年几乎可以看成不可再生资源,但也绝对是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树种。黄杨木雕能够展示的题材非常之多,多是与江南人民生活有关。如神话故事、吉祥图案、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等等。正如其他门类的江南艺术,黄杨木雕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同样是传神,以形传意。这点带着些许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让黄杨木雕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形成了能够代表了中国木雕中最旖旎的江南流派木雕风格。

黄杨木雕作品主题鲜明,造型灵动,雕刻技艺精湛,线条、层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颇有独到之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艺术品单独出现,可供人们拿来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的黄杨木雕风格特点表现为:作品刻划细致,犹如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刻工在精致的基础上更追求艺术效果的表达。清代的作品雕工更加纯朴,比例相对匀称,衣褶处光滑圆转,作品的质感尤为突出。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作品多以大众易接受的生动造型和人物刻画方式而使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发展至晚清时期,黄杨木雕的题材选择开始发生从娱神到悦人的转变。这个时期的黄杨木雕开始发展为案头工艺品,成为摆设、欣赏的艺术佳构。但其地域文化精神仍渗透于作品之中,折射民俗心理的戏曲人物、宗教人物是表现的主要题材,反映地域乡风乡情的作品则明显增多。由上分析可见,黄杨木雕的艺术创作风格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创作题材选择、雕刻技艺特点、还是情感表达方式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明显的时代生活特点。每件作品的创作风格除了映射整个时代的特点外,更多的是创作者的个性和情感表达。

对一个职业的黄杨木雕艺术创作者而言,艺术创作是我们度过一生的重要方式。我们不能在创作中或自艾自怜,或沾沾自喜,或食古不化,或一味求新,不能只表达‘无艺术的对外界的激进,或只追求‘无生活的纯艺术,黄杨木雕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我从艺三十多年,自幼生长在永嘉—黄杨木雕创作集中的大环境中,耳濡目染,这样的环境熏陶,对于我而言乃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骨子和血脉里对于这里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充满了感情和感恩,儿时的记忆,成长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我创作的源泉;我觉得这应该是艺术创作最本真的状态。不过在很多人眼里我的脾气有些“怪”的,也曾有人直言不讳地给我指出来过,对此我很释然,“所谓的‘怪之于我的艺术创作,应该是一种‘幸,它让我的内心始终有所坚守,坚守着最本真的信念,不随波逐流。”这就是我的风格,与生活生生相息,映射到我的作品中,也就形成了我现在的艺术创作风格。

我觉得,黄杨木雕乃至所有艺术都包含技和意两方面,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创作本身是作者心态的一种呈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境界自然也会得到提升,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作品和人往往是一致的。如果作者俗不可耐,作品不可能脱俗;如果作者内心浮躁,作品不可能安静;如果作者心胸狭隘,作品不可能大气洒脱;如果作者事事执著,作品就不可能超然物外。雕刻时能否从容、安然,能否气定神闲,不拘一格,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字的最终形态。所有艺术作品,无论书法、绘画,还是音乐、文学,本身只是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正是我们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传达。如果执著外在的形和相,就会过分在意怎样去表现,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评判等等,进而引发种种和创作无关的不良心理,患得患失,进退两难。其实,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作品,创作者也不例外。一个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长相固然有一定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精神面貌。尤其是在长期的相处中,这种影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你小时候喜欢形式感强的书法,后来会喜欢更耐人寻味的。人和人的相处也是同样,开始容易关注到外貌,继续下去,内涵就不容忽视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良还是恶毒,开放还是狭隘,平和还是焦躁,散淡还是计较,所有这些都会由内而外地呈现出来。在相貌上,是“相由心生”;在作品中,是“言为心声”。我们想要搞好创作,首先要把自己这个作品创作好。每个人在雕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作品雕刻好,但何謂“雕的好”?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现象,跟我们的生活能对接起来,无论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去把画面表现出来,这些都需要你从生活中去提炼一些它给你的东西。这也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否则,我们的作品就会缺东西,缺包容性、缺灵气。技艺,一样都不可少,这是一个雕刻艺术创作者必备的修养。还有与人交往中的社会性、人文性,都需要将它们一一的联系起来。所以艺术与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几十年的创作经历,让我更深入的理解,艺术创作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是文学艺术、摄影艺术、绘画艺术还是黄杨木雕艺术等等......现实生活都为其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并且是唯一素材。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的生活元素,它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生活的影子在里面。在艺术创作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不管创作什么,首先要尊重地方传统,其次就是人的情感表达。”然而,不管是对传统的了解,还是对情感的了解,都离不开对生活的了解。只有深入生活,真切体验,反复推敲和耐心修改才能造就精品,这也是我个人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记得我着手创作作品《牧羊人》时,为把这部作品创作得更加饱满、逼真、细腻,我四处跑素材,找感觉,可是不管是去博物馆还是找书籍,都比不上去乡下的亲身经历。只有经历过、参与过、细致用心的观察过现实生活中牧羊人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以及放牧过程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羊群的各种分布特点、在创作过程中反复琢磨、推敲,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人与羊群的比例协调,才能借助多年的雕刻技艺将人物、构思、场景与黄杨木的自然形态完美的结合。在创作这件作品过程中,儿时的记忆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老藤树、绿草地、半山坡、小伙伴、山羊群、伴着和煦的春风,好一副惬意悠然的田园景象。经过多年的练习和积累,终于把自己儿时的情怀在作品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现在的很多黄杨木雕创作者,创作都是用各种技术堆积,有甚者运用现代电脑技术来实现,可是技术并不代表感情,也不代表对感情的挖掘。生活是有血有肉的,黄杨木雕亦然;一件好的作品首先必须是有创作者的情感在里面的,有灵魂的东西在里面。技术再好没有内容体现,或者说没有时代生活的体现也就失去了艺术品的部分艺术价值体现。现在的黄杨木雕艺术作品是足够多的,每年的创作数量也是相当巨大,但是,能代表这个时代风格的、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民众检验的“传世经典”却不多见。所以创作者想创作出名垂千古的佳作,将生活、时代特点融于作品首当其冲。我作为一线的“守艺人”,必扎根基础、坚守初心,将黄杨木雕这一地方特有艺术,带着地方的人文、故事和情感,从永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风格艺术创作生活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