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8-03-23李博文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沃伦文学理论当代文学

李博文

韦勒克、沃伦的 《文学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畅销书,由美国学者雷·韦勒克和奥·沃伦合写,出版以后大量发行,先后产生多种语言的译本,1984年刘象愚、邢培明等翻译的中文本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自此这部专门讨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著作开始对国内现当代文学产生极大影响,其中的“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等观点对于当时国内的文学研究者有很大的启发。本文旨在对这本书对国内文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国近当代文学的逐渐产生,直至八十年代,真正的“文学史研究”得以展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八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受西方文艺理论影响之后文学研究的变化,更加趋于理性。而韦勒克、沃伦的 《文学理论》正是这些西方文艺理论之一。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认为《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其实有着许多的关联。

为了有效的提高我们对文学史的了解,老师让我们学习韦勒克、沃伦对文学的研究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并且对其中的关联与区别做了讨论。他们主张在文学研究中,淡化作家对于作品创作意图的强调,要求在研究一件艺术品时,不仅要理解该艺术品在它自身所处年代的价值,也要能够指出对于之后的文学发展的促进价值。通过对《文学理论》的阅读,班里面学生意见产生了不统一,我认为《文学理论》与我国当代文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将来人们改用什么名称,或者把它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时间概念中,作为我们高中生任务它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着相对独立的阶段性和独立研究的意义。所以说,《文学理论》与“当代”这个称谓不很恰当,但在更科学的新名称出现之前,还是可以沿用这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文学理论》当代文学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关联的,比如:在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史家所讨论的很多问题在《文学理论》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照,例如在历史实践层面上的文学历史意识,除此之外,唐弢在《当代文学不宜写史》一文中写道:“我以为当代文学是不宜写史的”,虽然后来的文学史编写过程中对于“时间距离”这一概念的有无并未严格限定,但是唐弢这种观念与《文学理论》当中对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进行界定的理论要求不谋而合,反映了当时国内现当代文学自觉的文学史意识,这对于之后较为成熟的“现代文学史”这一学科的建立起到了關键作用。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

针对学生对《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有异议,我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通过学习研究,我认为韦勒克和沃伦提出将文学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其中“外部”指的是对文学的社会背景,环境等的研究,而“内部”指的是对文学自身进行研究。而在国内,文学研究过程中普遍重视“外部研究”而弱化“内部研究”的趋势明显。除此之外,我们还对我国国内的文学研究过程进行了解,发现国内文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外部研究”,而弱化“内部研究”的趋势明显。要知道,在《文学理论》一书中,韦勒克和沃伦对文学的“内部研究”有十分深刻的分析。此外,我翻阅了相关《文学理论》的“内外部研究”书籍,了解到韦勒克和沃伦关于“外部研究”的看法与国内有明显的区别,“外部研究”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研究当下的文学,但不可避免的,“外部研究”的方法极易基于人的社会性而转变为“因果式的研究”。在国内,鲁枢元,刘再复等人倡导这种研究的原因,有当时历史需要的原因,他们担负着反抗“文革”左派分子的任务,1985年新兴文学又使得文学重心开始“转向读者”,开始逐渐由“外部研究”过渡到“内部研究”,一些受到新兴文学影响的作家作品中逐渐开始出现“语言学分析”,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作品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代”、“当代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对前文所述唐弢观点的回应。然而令人诧异的,虽然在对当代文学和现在文学的时间概念上产生矛盾,但对于“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的态度却出奇地一致。他们认为,“文学史”比起“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更加具有文学性的象征。正合了《文学理论》中所描述的:“文学史家否认批评的重要性,而他们本身却是不自觉的批评家,并且往往是引证式的批评家”,他们“只接受传统的标准和评价”。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代文化发展史上,对“外部研究”力度非常大,但是很多文学界学士认为,这种现象智慧将文学文学与社会进行“本质性”的联系使得文学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多学者认为,文学是以人为本,在对文学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将人作为主体研究对象,而不是更多的去关注人的社会性,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文学研究的主人翁价值。而在文学研究兴起之后的八十年代,部分学者将“内部研究”放在了“外部研究”的对立面,对《文学理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文学研究兴起的八十年代,人们重视“文学史研究”等“外部研究”,是由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兴起之后,“诗化”、“批评化”的风气盛行,文学研究者将“五四”和鲁迅不经过历史时间的区隔,照搬到当时的文学研究里,而这样,使得“五四”和鲁迅处于一种批评化的状态。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在承认某位作家他的经典性时,即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承认,是对他作品促进文学发展的价值的承认,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作品中因为历史需要而有的局限性。文学研究是需要历史化的,而我们只有按照上面所说的,承认这些标准的历史局限性,才能让文学研究更加客观,更具价值。所以说,在我们高中生看来,一般的文学批评家都要根据今天的文学风格或文学运动的要求,来重新估价过去的作品。对历史派的学者来说,如果能从第三时代的观点——既不是他的时代的,也不是原作者时代的观点,去看待一个艺术品,或去纵观历来对这一作品的解释和批评,以此作为探求它的全部意义的途径,将是十分有益的。

猜你喜欢

沃伦文学理论当代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