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术后聋儿家庭康复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2018-03-23王建国朱丽芳
王建国 朱丽芳
【摘要】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经过科学的康复训练,使聋儿的听觉能力语言交流等能力得到全面康复,是需要康复机构和家长一起努力并密切配合的。但有部分听障儿童家长由于对人工耳蜗术后孩子的康复教育上的认识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致使某些聋儿手术后的康复效果大打折扣。就人工耳蜗术后家庭康复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工耳蜗 聋儿 家庭康复 家园共育
问题一:家长急于求成,心浮气躁
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恢复了听力,就能自然的学会说话。这种错误认知使家长对孩子的康复没有一个正确的期待值,没有科学的家庭康复计划。有些家长不断的向康复教师追问“我孩子还需要学多久就能去幼儿园?”一旦对康复效果不满意,就对康复机构的教学提出质疑,更换康复教师或康复机构。
对策:
1.积极参加各种家长培训,掌握耳蜗原理、康复教育等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2.了解孩子的听力语言康复状况并对孩子的康复学习进程有一定的规划。客观的看待孩子术后的康复效果。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及一定的家庭教育常识。
3.不盲目攀比,更不盲从。家长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科学评估自己孩子的听力语言能力,配合教师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康复目标和听觉语言康复计划,不盲从盲信盲目攀比。
问题二:家长康复意识不够,过分依赖机构,疏于家庭训练
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教学,家庭康复训练跟不上。我校学前教康部的学生来自县区的比较多,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通过对我校学前部48名耳蜗学龄前聋儿的家庭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1.聋儿以农村户口的占85%。父母中初中毕业的占79.1%还有各别家长小学文化程度。
2.家庭交流语言56%主要是普通话,其他的以方言为主,还有4%为手语。
3.88%家长对人工耳蜗有简单了解。12%家长对耳蜗没有任何了解。
4.80%的家长对术后孩子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不了解。
对策:
1.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家庭听力语言训练技能。有的家长还在用教助听器孩子的看话方式教孩子。家长努力学习的态度,不仅会为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同时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
2.动员所有家庭成员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来。孩子的康复工作不只是孩子父母的事情更不只是妈妈一个人的工作。负责孩子康复的家长应让家庭其他成员了解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让每个家庭成员都积极参与到聋儿的语言康复当中来。
问题三:抗挫能力差,缺乏毅力,康复信心易动摇
耳蜗植入后,有个别孩子听力语言康复效果不明显。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进步比较慢,就抱怨孩子贪玩,不争气,打骂孩子,同时家长对康复失去了信心。康复热情开始消退,内心压力增大。
对策: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康复期待值。耳蜗孩子的康复效果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还有孩子自身学习能力,智力因素等都会影响到孩子植入耳蜗后的康复。家长的心态及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康复效果。家长要对聋儿康复有正确的认识、平和的心态,少抱怨多投入。
2.机构要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做好聋儿家长的思想工作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是术后康复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机构组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使家长树立康复信心并认识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是保障孩子取得较好康复成绩的有力保障。
问题四:缺乏和教师的有效沟通,忽视家园共育的力量
家庭和康复机构是影响听障儿童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父母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密切配合,形成共育合力。但是一些家长不懂得如何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有的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丢给机构老师,有的家长有自卑心总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一切都听老师的,这都是不对的。
对策:
1.主动了解康复机构教学理念,提高家园共育的意识。家长要了解康复机构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关注孩子的教学进程,个训内容。认知填写康复记录,积极参加机构的各种活动,如家长会、亲子活动等促进孩子、家庭与机构之间的融洽关系,家长还可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给康复教师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双方取得共识,共同设计教育对策,相互配合教育,实现家园共育。
2.重视和教师沟通的机会,大胆和教师有效沟通孩子的情况。家长要主动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向教师商议,寻找解决办法。要详细记录孩子学习掌握情况,使教师一目了然,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家长也要善于从作业本中了解孩子學习的进程和学习不够扎实的地方在家庭中创造情景及时巩固。
家庭康复中的丰富性、随机性、时效性有康复机构不能比拟的优势,家长的心态与康复技能也决定了孩子康复效果的取得。为了听障儿童全面的康复,家长积极进取、勤学不辍,一定能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拥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2012.
[2]张福娟,杨福义.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