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探析
2018-03-23胡丽美
胡丽美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的实施是教师解决授课时数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注重意识形态性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性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增强课堂实效性的需要。其实施步骤大体包括:研读教材,凝练专题;研读学生,设计问题;导入正题,互动交流。坚持意识形态向度与“学生导向”型教学的统一是教师实施“原理”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的灵魂指针。
关键词:原理;问题导入;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227-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其实质在于充分发挥“问题导入”与“专题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它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或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等问题导入专题教学,使原本冗长、抽象、高远的教材内容转化成“精”“新”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意识形态导向与学生成长导向的统一,以最终达到促使“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一、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一)教师化解授课时数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的需要
“原理”课内容博大精深,若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以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师化解“原理”授课时数少与授课内容多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以使“原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
(二)教师注重意识形态性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性的应然需要
“原理”课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性,即意识形态性。“原理”课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社会主义信仰”为宗旨和出发点[1]。无论“原理”课教学改革怎么改,教师在其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要以这条宗旨为根本标准。由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生成过程。教师在凝练专题的过程中,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需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然后讲清涉及此问题的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尊重大学生个体人生经历和主观感受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和分析,促进其在知识上、情感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信念和信仰,逐渐“生成”和“发展”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自主性、协同性探索活动,师生始终处于“問题—思考—探索—解答”的互动生成式教学状态中。因此,可以说,教师采用“原理”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既是出于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理论自觉),又是出于尊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的需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三)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增强课堂实效性的需要
鉴于以往的“原理”课往往过分注重意识形态导向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与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的联系从而导致大学生课堂参与性不强的情况,教师需要从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及其生命成长过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由以往的目中无人的“程序性”教学向注重学生现实生存境遇与理想生命提升的“以人为本”的“专题式”教学的转换。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一种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将学生的生命存在、世界观养成与价值提升有机结起来的“以人为本”启发式教学[2]。因此,实施以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学科背景、成长规律为导向,以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为最重要关注依据,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问题来导入教学的专题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增强“原理”课堂实效性的需要。
二、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实施的步骤
(一)研读教材,凝练专题
研读教材是教师顺利实施问题导入专题教学的前提。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是“据”和“用”的关系。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抓住教材的主线、主题、基本结构和重点难点等去设计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兴趣、需求的以激发大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才能去取舍、补充、优化组合教材内容,实现“原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化解“原理”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授课时数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体上说,凝练“原理”课专题要坚持“精”的原则。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线(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根本核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崇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阐释逻辑(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正确改造世界?)等方面来设计问题和凝练专题[3]。值得注意的是,“原理”课专题的凝练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党的理论创新以及大学生的需求做出不断调整和更新。
(二)研读学生,设计问题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关注学生的特点、需求层次和思想困惑等。从“90后”大学生的认知实际来看,“90后”大学生具有时代赋予的思维活跃、接收信息的途径多、见识广的特点,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转型时期“历时性问题的共时性承受”所带来的个人的无意义感和不安全感,缺乏对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刻的、立体的、系统的理论分析的能力,甚至还存在着不少非理性的思想与价值判断。不少大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帮助自己解决自身的思想疑点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研读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或所关注的理论难点、社会热点、思想疑点问题,特别是要努力寻求这些“问题”与“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最佳切入点,设计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的“现实问题”来导入专题教学。这样的问题导入必然有利于师生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互动生成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状态中。自然而然,“原理”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人文关怀性得以彰显。
(三)导入正题,互动交流
“原理”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重视精讲,不搞“一言堂”或单向“填鸭式”灌输,特别注重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形式。如:教师可依据专题教学大纲向学生推荐教学参考资料和阅读书目,预先拟定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自学中就思考题做准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考,并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做准备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歸纳,概括出结论,水到渠成地引出基本原理。再如,教师可结合学生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向学生展示问题的分析、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又如,教师可根据专题内容设计适宜于学生讨论的小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派代表陈述各自观点,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辩论、演讲等。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以此达到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即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实施的灵魂指针及其思路
(一)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实施的灵魂指针
坚持意识形态向度与“学生导向”型教学的统一是“原理”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的灵魂指针。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向度。教师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中务必引导大学生对问题本身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进行关注、思考和评价,从而在提升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确保其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如教师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等原则问题,一方面要明确、详细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绝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其他理论在看待和分析以上问题的异同,从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2.坚持“学生导向”型教学[4]。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学科背景、成长规律为导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最重要依据,选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的“现实问题”来导入和开展专题教学。“学生导向”型教学不仅有利于课堂实效性的增强,还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增进以及学生探究意识、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实施的思路
鉴于意识形态向度和“学生导向”型教学相统一的灵魂指针,教师实施“原理”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大体思路如下。
1.彰显“原理”经世致用的理论魅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从“原理”的科学性和进步性、人的现实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复杂性等方面[6]来凸显“原理”与学生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深切关联,把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融入学生个体生活中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马克思主义经世致用的理论魅力。如:教师在专题教学中针对主体意识强烈、敢于挑战权威和正统的“9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观点,既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又不能采取“扣帽子”“贴标签”或刻意回避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压制。而是在遵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历史的、矛盾的思维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又如: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力求采用“三贴近”(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思想、贴近生活实际)和“三不回避”(不回避热点、不回避质疑、不回避负面问题)的教学案例。学生在感受到“原理”课的“经世性”“人本性”的基础上必然会自觉增强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和热情,最终达到对“原理”的“真知”“真信”。再如:通过聘请专家结合“原理”开展关于自身成长史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专家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一个人为人处世、成熟成功和前途命运的指导意义,去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人生轨迹的重要影响。
2.彰显“原理”课的人文关怀。通过专题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原理”课承担着知识创新、灵魂塑造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原理”除了能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涉及物质、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等范畴和理论)之外,还是帮助学生解决“人生之谜”的科学理论(涉及人的实践、价值、发展、自由和解放等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和使命)。它能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构筑自身的精神支柱进而增强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增强正确处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意识关系的能力。同时,“原理”课还可以引导学生理性地为自身的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做定位,把学生自身对祖国、民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以及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到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深厚情感以及对生命的敬重中。
3.彰显“原理”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原理”课教师的学科价值信念、知识涵养、道德情感素养等人格魅力作为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原理”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实效性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从以下思路来彰显“原理”课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坚定“原理”课教师的学科价值信念。“原理”课教师只有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信念,才可能激发大学生毫不动摇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知识、价值观和相应思维方法的教育。其次,夯实“原理”课教师的才识。“原理”课教师只有拥有包括知识结构、理论功底、分析判断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在内的真才实学才可能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中精于专题凝练、巧于设问启迪、深于理论思考、敢于质疑批判和活于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原理”课的意识形态向度与“学生导向”型教学的统一。再次,强调“原理”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真挚爱心。“原理”课教师富有人情味、亲和力、开朗大度和宽容体贴等性格脾气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能使大学生感到温暖、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从而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最终有利于教师水到渠成地实现“原理”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参考文献:
[1]闫有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重点难点的整体性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4上).
[2]王代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3]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
[4]宫淑燕,夏维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李成旺.当代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