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8-03-23姜丽斐
姜丽斐
摘 要:目前我国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大多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翻译技巧,学生针对翻译技巧进行课堂或课后练习,教师再对学生的翻译作业进行点评,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课堂上所选取的翻译材料过于陈旧,教学方法也过于单一。生态翻译学是国内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倡导创建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为中心的适应性选择。文章探讨了生态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从翻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个维度,进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218-02
目前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大多数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单纯的技巧训练为主,教师传授课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讲授典型例子,学生记笔记,针对翻译技巧进行课堂练习,或者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对学生的译本进行课堂点评和解析,提供“标准译文”。这种翻译教学模式,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在翻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提高翻译教学效果。
运用生态翻译学原理来指导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是改进翻译教学模式的新思路。从生态翻译的整体观来看,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缺乏整体观视角,仅仅教学生运用某个翻译技巧进行翻译,鉴赏某个例句或某篇译文的优劣,并没有将其放入所处的语境中。因此,教师应建立适应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环境的翻译教学体系,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模式,尽量避免脱离整体效果和功能进行翻译或对译文做简单的判断。同时,教师还应创新翻译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是2001年12月6日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提出的,是在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聚焦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翻译能力发展。”(胡庚申,2008)“翻译生态环境”不仅仅是语言环境,而且是源语与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和读者等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胡庚申,2004)。生态翻译学还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理念,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由于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生态翻译学就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适应选择特征。译者进行翻译时需要进行“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需要目标语中无词汇使用错误和语法错误等;文化维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增强跨文化意识和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交际维侧重的是翻译中的交际意图,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这三个维度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这些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概念对于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翻译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翻译生态环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改变授课模式,积极探索授课方法,利用更加丰富的教学媒介,提高学生的课上和课下学习效果。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传统翻译课堂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翻译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尤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翻译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翻译技巧、英汉语言在词汇和句子结构方面的差异,更要培养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和历史宗教差异等方面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这些方面都会影响译者的翻译效果,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应广泛选择语料,尽量选择较新的翻译语料,注意语料使用的动态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特点以及专业特色,融合文学、商务、外贸和旅游等多方面题材,进行材料补充,充分发挥选材的主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和反映当前时事的例子,但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上,可以通过讲解、问答、学习成果展示、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创设仿真情境等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seminar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Seminar是欧美专家学者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具有突出的互动性,通过营造激发师生自我创造潜能的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师生论学的良性沟通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合作,鼓励他们共同和谐发展”(赵晓红,蔺艳,2015)。项目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以真实的翻译项目为载体,再现翻译过程所关联的整体生态系统,达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和内化。
在课下,可以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口笔译工作者、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课,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会议、讲座、研讨、调研、沙龙、翻译学习论坛等交流和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配合课堂教学需要,在课下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行业专家、外籍教师、资深译员讲课视频,还可以借助QQ群、微信群、bbs等社交工具,共享各种信息和资源,及时讨论。
3.增加可行的实践环节
学生可以到一些翻译公司观摩实习,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创办翻译工作坊,进行仿真项目练习,待学生达到一定的翻译水平之后,可以和翻译公司积极取得联系,承接一些真实项目的翻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翻译专家要负责保证翻译项目的质量,以此保证实践环节良性运行。在实践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出尽快适应翻译工作岗位的翻译人才。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更加清楚翻译工作不仅要考虑英汉字词和语法的差异,更要考虑文化之间的差异。于是,课堂所讲授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便有了现实的基础和意义。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更加熟悉翻译行业的规范要求,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动态,既扩展了知识面,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照自身查缺补漏,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翻译能力。通过实践环节,学生拓宽了自己的就业面,缩短了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自己以后更好地适应翻译工作做准备。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和完善翻译教学内容,也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帮助,从而促进翻译学科研究的发展。
4.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专业翻译课程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机制。“注重过程和翻译主体取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生态翻译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体取向的评价把课程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宋志平,2012)在以往的翻译课程中,通常都是由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翻译作品等方面进行评价。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既是评判者又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判,而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监控学生在翻译课上所取得的进步,评估其课堂内外的翻译表现。在评价时,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等方式。评价维度可以包括翻译的质量、平时每项翻译活动的参与情况、每次翻译作品的完成情况、团队合作精神。总之,要结合学生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表现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转换和适应不同的角色,将翻译实践与赏析评价融合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所获得的学生反馈,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
三、结束语
我国目前传统的翻译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其根本原因是技巧的运用与译例的选择脱离了翻译系统这一整体,过多侧重语言层面,即侧重词汇和句子等层面,而这些词汇和句子又大多是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而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翻译教学着眼于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和读者等互动的整体,关注过程,注重学生在生态环境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本文引入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环境”“以译者为中心”和“三维转换”等概念,旨在通过建立生态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以及创造力,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2]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2011(2).
[4]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2012(3).
[5]宋志平,胡庚申.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J].外语教学,2016(1).
[6]王宁.生態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
[7]舒晓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J].上海翻译,2014(2).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9]赵晓红,蔺艳.生态化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
[10]陈兴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