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初探

2018-03-23杨敏芬

读天下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摘 要:我是一名工作多年的教师,通过每天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在众多老师的帮助之下,我对“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了点滴的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转变初探

一、 创造一个情境,让学生乐学

创造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能激发学生由已知探索未知,是深入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造了阿凡提选徒弟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在情境中探索、发现、提升,学得津津有味。

这节课是从讲故事开始的。“我们都知道阿凡提是个特别聪明、很有智慧的人,所以想拜他为师的人特别多,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剩下三个:大徒弟、二徒弟和小徒弟,作为阿凡提最终徒弟的候选人。阿凡提把三个徒弟带在身边,想親自从他们三人中选一个,作为最终的徒弟。”阿凡提是古典神话中的形象,学生非常熟悉,配上美丽的画面,学生觉得特别有意思,教室马上安静了下来,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紧盯着我,学生很快便投入到了情境之中。

“一天,阿凡提买了一群羊,想建个羊圈,正好考验三个徒弟的时候到了。阿凡提找来了三个徒弟,说:‘请你们帮我设计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羊圈,我这里只有16米长的一段护栏(长与宽均为整米数)。三个徒弟会怎样设计呢?”在情境中,学生知道了要研究什么,明确了研究的目标,于是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学具,边猜测边操作了起来。

“又过了一些日子,阿凡提又买了一群牛,又面临着建牛圈的问题。他又叫来了三个徒弟,说:‘我想再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牛圈,大概算了一下,36平方米大小就够了,我这里只有26米长的护栏,你们去设计吧(长与宽均为整米数)。过了几天,大徒弟焦急地对阿凡提说:‘护栏不够!二徒弟说:‘谁说不够呀,正好!小徒弟说:‘谁说正好呀,还有剩余呢!这是怎么回事呀?”在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转换,研究内容变了,同时思维角度也变了。

整节课围绕阿凡提选徒弟的情境展开,内容完整,环节连贯。情境生动有趣,学生很快很自然地进入了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发现、再探索、再发现,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得到提升。这样的情境是有价值的,它使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 搭设一个平台,让学生会学

陶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他提出“以教人者教己”的原则。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促进孩子们的思维活动。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和享受成功的过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上如果没有材料,学习活动也就无从下手。教师要为学生搭设平台、提供材料,让学生有路可循,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有方法的指导,这样的学习活动才不是架空的,才不是漫无目的的。

在教学“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抛弃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他们提供材料、搭设平台,大胆地让他们去探究。在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小数的大小有联系时,那么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大小会有什么变化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四个人一小组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开始进行探究。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份研究材料,上面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从实际数量的角度去研究,一种是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孩子都投入到了探究的状态之中,正是由于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学生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有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有路可循,这样的探究不是架空的,不是漫无目的的。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些组内还发生了这样的争执。有些同学认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10倍。”还有些同学认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增加10倍。”我站在一旁静观其变。“扩大10倍就是原来的10倍,增加10倍是原来的11倍……”在参与、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达成了共识,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在每个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过程。整个过程我没有插手,而是将学生间的认知差异作为学习资源,在激烈的辩论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探究到了规律,还掌握了研究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享受到了探究的愉悦。

探究到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之后,教师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变化呢?教师没有提供任何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创造研究材料进行探究。没想到开放程度的加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有个小组是这样研究的:他们选择研究的小数是77.7,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7.77,向左移动两位是0.777,他们发现77.7里面有777个0.1,7.77里面有777个0.01,0.777 里面有777个0.001,个数相同,但计数单位不同,而且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由此得到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多好呀!孩子在掌握了老师提供的两种研究方法之后,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研究途径。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开放的空间,让孩子的思路更发散了。

就是这样,在数学课上老师要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会有多个发现。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才会有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在努力实践着这个转变,在转变中前行。

参考文献:

[1]赵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6,(86).

[2]刘成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5,(04).

作者简介:

杨敏芬,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
我们爱数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教学
错在哪里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