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局外人》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作者加缪的写作意蕴

2018-03-23苟爽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描写局外人细节

苟爽

摘要:作为叙述性的作品,在《局外人》中,作者加缪通过生动的心理和细节描写,塑造出了一个看似及其冷漠且极度自我,但实际上内心又相当细腻的主人翁形象——莫尔索,小说利用主人翁正面的心理活动及他人侧面的话语描写,让莫尔索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起来;此外,作者更是在整部小说背景环境的描写上下了功夫,采用大量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画卷。在这个表面上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实际上却混乱不堪的环境中,作为“异类”,莫尔索的命运注定是走向灭亡的。

关键词:莫尔索形象;描写;心理;细节;环境

一方面,作为一部存在主义文学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品,一代文豪在创作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加缪在《局外人》中弱化了整部小说故事的情节内容描写,却极大突出和丰富了人物描写和环境内容的描写。莫尔索——是《局外人》的主人公,他的形象之所以能让读者过目不忘,主要在于作者对此人物形象进行了独特且十分深入的刻画。另一方面,对于叙述性作品来说,这部小说在人物的刻画方面,着重地把握住了人物形象的内涵,而且主要从人物的心理和细节描写中展现出莫尔索“孤僻、冷漠、敏感又细腻”的性格特征;此外,在环境描写方面,加缪把当时拜金主义盛行且尊严和价值易被践踏的社会,同一个不关心世事,有着强烈自我和自由意识的“局外人”相联系,而这里的“局外人”,只有主人公莫尔索一人。社会环境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奠定了人物命运的基调,而这个背景就成为莫尔索最终去向的伏笔,暗示了他的结局。这样就会让读者的思路紧随作者的笔迹,而不会觉得有突兀之感。

在创作的《局外人》这部作品时,作者加缪正处于青年时期,书中讲述言行举止异于常人的莫尔索,在安葬母亲后,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莫尔索的言行之所以异于一般人,主要体现在他对亲情、爱情和生活表现出的极为冷漠的态度,同周围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世态人情所不同,例如: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哭泣;在停尸房里吸烟喝咖啡;甚至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年龄……

一、从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上解读莫尔索的性格特征

莫尔索在对待母亲的死亡时,表现出极其的冷淡。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1]这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叙述,简单的语言,写出了他对母亲已故的态度;而后又写到他不愿再看母亲最后一眼,并且在母亲的棺材旁打起盹儿来,这种描述,给周围的人烙下了莫尔索没有人性,冷漠的印记。从周围人的眼光来看,他的这些表现,完全是对已故母亲的不尊重和不关心。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品读作品,从另一方面,又能够发现莫尔索的表現虽然表面看似冷漠,实际上却有着一颗非常细腻的内心——在葬礼上,莫尔索会观察别人,并且十分细致,看到他人“又激动又难过,大颗大颗的眼泪流在脸颊上。”[1];因为自己的女友穿了一件连衣裙,感觉颜色和花纹十分漂亮,所以见到女友,“就产生了强烈的欲望”[1]。这些都是抓住了莫尔索的情感与心理细小的变化而描绘出来的,丰富了他的人格形象,给这个骨架添加了血和肉,把莫尔索的性格特征展现的相对全面,不再是作品中其他人眼中的单一形象。

二、通过环境刻画解读莫尔索的命运,并探究作者写作意蕴

纵观整部作品,加缪用一种荒诞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去构建了整个脉络,暂且不说个体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莫尔索最终被判处死刑的命运来看,《局外人》的不朽魅力不是来自于围绕莫尔索身上所发生的异乎寻常的故事,而是通过对社会上所谓的自由和民主的批判,来揭露社会的黑暗与混乱。比如法官和那些看热闹的旁观者们,他们对莫尔索一切的行为都做出极为决绝的判断,容不得这样一个不关心母亲的死、不信仰上帝的人存在。

在莫尔索接受审判的时候,说到:“虽然我顾虑重重,我有时仍想插进去讲一讲,但这时我的律师就这么对我说‘别做声,这对您的案件更有利”[1]。在这里,法庭上的人是把审判事件的中心人物抛在审判之外,完全撇开来进行处理,按照自己的逻辑和处理方式来对他进行判决,好像这桩案子跟莫尔索没有关系一样,整个事件进行的这一切主人公无法参与,也不允许参与。在这里,作者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用小小的法庭现场来讽刺那可笑的民主制度和习俗。当然,在此也将莫尔索同当时的大众,甚至整个社会剥离开来,这为他最终被判出死刑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这部文学作品创作于1941年,这个时候资本主义还不太成熟,其中所展现的东西便是加缪在生活中真实感知到的,此外,在社会中也发生了许多类似于作品中的现象。加缪把握了当时的大环境,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认识,寄寓在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和历史的理性上,故而作品被描写得如此流畅。

在《局外人》中,加缪可能想通过对环境的烘托和人物鲜明性的描写,去揭示那个时代中一些黑暗的现实,把社会背景与不太曲折的情节相联系,也暗示了结局。作品中,莫尔索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自己的母亲,最终被判决死刑的这个现实,表明在那个拜物主义盛行的年代,要实现对每个人的评价都能够客观、公正且全面,算得上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本身也处于这样一个类似的大环境中,看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之后,利用作品,向读者展现了莫尔索这类人物的悲剧性,将作品赋予了人文的精神,让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同时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3]。

作家各自都有着自己的艺术个性,而加缪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不同的地方是,他用荒诞的,简洁的文字去讲述整个故事情节,把他对社会境况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在作品中,加缪理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脉络,有条理,有逻辑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莫尔索也许只是一个有着强烈对比性的案例,他的“荒诞”和不符合常理的行为,恰好隐藏了作者的真实用意。其中,叙事性作品的表达技巧,莫尔索大量的心理活动,夹杂着少量的语言和行动上的描写,能让我们准确定位到他的性格。此外,环境的描写揭示整部小说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进一步体现了加缪的写作意蕴。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著.局外人[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章洁.论默尔索的“局外人”形象及内涵[J].大众文艺,2014(12):46-47.

[3]李天英.“局外人”的本真追求[J].世界文学评论,2009 (1):107-111.

猜你喜欢

描写局外人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细节取胜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