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 重组内容
2018-03-23马建珍
摘 要:乘法意义的学习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运算概念。因此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能够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北师大版的教材对认识乘法的编排突出两个特点。
关键词:乘法;教學;案例
一:通过丰富的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数的活动经验,并沟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二:重视借助直观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乘法的意义。第一课时主要从一个角度观察图认识几个几,第二课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能列出对应的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第三节课是综合巩固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几个几,建立几个几的数学模型。2. 在认识几个几用加法算式的基础上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同数相加之间的关系,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和简便性。3. 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4. 在拓展中引导学生把不同加数的加法转化成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从认识老师到猜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摆一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准备小棒。
【重点】建立几个几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体会乘法和同数连加之间的关系,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和简便性。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两种运算,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数学王国中又一种运算,是什么运算呢?有人知道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乘法。我是……
师:你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是的,我们今天将要认识乘法(板书)。那位孩子认识这个字,在学新知识前,需要大家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数一数,算一算:(出示课件)
师:口答。
师:观察这些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你能根据加数的特点给这些算式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可以分为两类,加数相同的分为一类,加数不相同的分为一类。
师:在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中还隐藏着其他的数学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这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调动孩子们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我设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入课题,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通过数一数,算一算,分一分的活动既对学过的旧知做了复习巩固,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探究认识几个几提供了素材。起到了前后衔接、铺垫的作用。
二、 认识“几个几”
师:看,图中是几只小猴在一起?生:2只 师:2只小猴在一起用我们的数学语言可以说成1个2,再添这样1个2成了几个2呢?生:2个2 师:2个2可以加法2+2来表示。
师:再添1个2成了几个2呢?生:3个2 生:再添1个2成4个2,算式是2+2+2+2
摆一摆:师:看看老师手中拿几根小棒?生:3根。师:可以说成几个几?生:1个3.师:你能3根摆成一堆,摆出3堆吗?动手摆一摆如何列式?生:动手摆小棒。师:4个3怎么列式?生:3+3+3+3= 师:100个3是多少,怎么列式?生:3+3+3+3+3……师:有什么感觉?生:太多了,写的太累了 师:几个几的个数多了,用加法表示太麻烦了,古人动脑研究出解决这类问题的简单算式——乘法运算,用乘法运算来表示几个几相加的算式。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认识几个几,通过观察图片、摆小棒的活动从认识一个几出发,依次增添认识几个几,建立几个几的加法算式模型。认识乘法
看着板书引导:师:比如:2个4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2=8 2×4=8师:这个×,像什么?生1:像拼音字母× 生2:像错号叉 师:在数学里我们把它叫做“乘号”。(板书:乘号)师:今天大家又认识了数学王国中的一种新运算符号,乘号。师:4 × 2 = 8(读作“4乘2”)领读
或 2 × 4 = 8(读作“2乘4”)
┇ ┇ ┇ ┇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生集体读一遍)
师:加法算出来的得数叫?(和)减法算出来的得数叫?(差)那今天的乘法算出来的得数叫?(积)反馈:大家尝试把下面这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设计意图】从几个几的加法算式引入新的运算——乘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乘法运算的形成过程,同时体会乘法和同数连加算式之间的关系。
练习应用(见课件):
全课小结: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齐答:乘法)乘法是怎么来的?生1:算出来的 生2:几个几 师:是加法变出来的,什么样的加法可以变成乘法?
2. 联系生活。
师:学习乘法以后,每个小朋友都会多一双眼睛——乘法眼睛,下课后在教室里、校园里或家里找找有没有能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板书: 认识乘法
2个4 4+4=8 4 × 2 = 8或2 × 4 =8
┇ ┇ ┇ ┇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3个3 3+3+3=93 × 3 = 9
读作:3乘3等于9
参考文献:
[1]钟丽娟.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大世界,2016,(11).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作者简介:
马建珍,山西省吕梁市,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培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