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案例
2018-03-23何珍花
摘 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既有父母亲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厚感情,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十分接近,给学生提供了思考感悟空间。
关键词:体会感情;领悟;感知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如“大海里的小船”等,让学生演练,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理解“腼腆”、“一如既往”等词语。2.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思想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饱含的爱。
重点难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深入品读,体会作者逐渐理解父母不同评价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 掌握生字、新词。2.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课题质疑,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读文。
二、 初步交流,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1)读准字音。(2)掌握生字的书写。(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腼腆”、“歧途”等重点词语。
2. 小组内交流。(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你有什么感受?(3)就课题说说你知道的内容有哪些?
三、 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依据文中的“七八岁、几年后、这些年来”判断出来的。)2. 讨论、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四、 总结全文
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影响了巴迪的一生,巴迪七八岁时理解这两种评价吗?后来理解了吗?巴迪是怎样逐渐理解到的呢?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巴迪!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是出于爱。2.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积累自己感受很深的语句。3.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精读“童年写诗”,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 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1至14自然段,想一想“我”写了第一首诗后,父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怎样的反应?找出小巴迪心理活动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联系生活谈感受。2. 集体交流,汇报母亲的评价和“我”的表现。(1)读母亲的评价语句。(2)“我”的表现语句。
①“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a. 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b.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得意扬扬的心情。
②“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a. 读句子,谈体会。b.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迫不及待的心情。
③“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a. 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谈体会。b.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
④“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a. 读句子,谈体会。b.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坚定。
4. 集体交流,汇报父亲的评价和“我”的表现。
(1)父亲:“‘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2)“我”:“我把头埋得低低的……几个小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失声痛哭起来。”
a.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感受。b.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悲伤的心情。
过渡:母亲的赞扬让小巴迪坚持继续写作了吗?父亲的批评使他一蹶不振了吗?
二、 研读“几年后的认识”,明白“我”为何越来越感到幸运
1. 朗读课文第15、16自然段。体会几年后巴迪的变化。
(1)此时,母亲是怎样评价巴迪的呢?“我”有什么变化?(2)父亲的评价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吗?“我”又有什么变化?(3)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 品读“这些年来的感悟”,领悟父母的爱
1. 自由朗读第17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1)“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到。”
①情景创设:大海里的小船。体会“不被哪一股风刮到”。(一生扮演小船,一生扮演母亲,一生扮演父亲。飘忽不定的小船在大海里航行,最后借助两股风顺利地向前驶去。)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悟作者的认识。
(2)“‘精彩极了也好……那就是爱。”
①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谈感受。②指导朗读,读出爱的感情。
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 说一说父亲和母亲对小巴迪的诗为何有不同的看法。2. 小组讨论交流。3. 说说你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感受。4. 当你评价别人时,你会在什么情况下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类的话呢?
课堂实录(片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面对妈妈、爸爸的评价,小巴迪是怎样的反应?请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生:第一自然段的“得意扬扬”是妈妈表扬后的心情,第十四自然段的“痛哭”是爸爸批評后的心情。师:几年后,妈妈、爸爸是怎样评价巴迪的呢?用课文的语句说一说。生: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生: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师:此时的巴迪面对父亲的严厉还是痛哭吗?生:不是,是“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师:不错,能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由不理解到理解,读文章就应该这样细细地揣摩。妈妈爸爸不同的评价,给巴迪带来了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齐读十六自然段最后三句。
情境创设(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和大海里的一条小船):小船在大海里飘荡,眼看巨浪就要打翻小船,一股风吹来,小船躲过了巨浪。孰料船头转得太快,危险!说时迟,那时快,又一股风吹来,有惊无险!如此反复几次,小船借助两股风,顺利地向前驶去……
师:掌声!救了小船的两股风是哪两股风呢?生:是赞扬风和批评风。生:是妈妈的“精彩极了”和爸爸的“糟糕透了”。师:说得很好。我们的一生就好像这条小船在大海里飘荡,当没有自信时,需要听到什么?生:听到鼓励、表扬。师:当沾沾自喜、得意扬扬的时候呢?生:需要听到提醒、批评。师:这些年来,巴迪真正明白了,这两个评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师: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美中不足的是情境创设,建议找两生扮演父母亲外,其余的同学都是在一条小船上,让更多的同学们参与进来,气氛更活跃。再大胆一点的设想,如果让情境创设贯穿整个课堂呢?路漫漫其修远兮……且学且行且思……
参考文献:
[1]张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案例[J].小学青年教师,2004,(7):24-25.
作者简介:
何珍花,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