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传统教具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2018-03-23陈莎耿国政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9期
关键词:自制教具初中数学

陈莎 耿国政

摘要 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分析传统教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具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 初中数学;传统教具;自制教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35—02

1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一般比较抽象和枯燥,利用教具辅助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通过观察和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创新能力。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具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使传统教具受到剧烈冲击,逐渐边缘化。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虽然在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但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具的作用;只有对二者合理取舍,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给数学教学带来更大的帮助。因此,重视传统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传统教具,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只有对知识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把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可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熟悉的教具,如篮球、汽车玩具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的实例,进而帮助学生把现实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源于生活”这一道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有关实物、模型等,既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又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如在教学“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等内容时,可利用金属丝做成一个圆圈,再利用一根直的金属丝作为直线,让学生观察圆圈与直线的不同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直观中发现直线距圆心的距离,以及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明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精神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而教具的运用,一方面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用钉子把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再用钉子把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拉。通过亲身实验,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这个特性。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利用教具教学,学生通过操作,有利于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三视图”等内容时,可利用橡皮泥作教具,先让学生制作一些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再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它们的联系和特点。这对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立体感的初中生来说,有利于从简单的模型来感知三视图的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利用教具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亲密接触数学的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在教学“多边形”等内容时,第一步,指导学生用硬纸裁剪出边数不同的多边形,观察多边形的特点,交流总结出多边形的定义;第二步,指导学生把裁剪出的多边形按照边数的多少进行分类,用笔和尺寻找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的条数和边数之间的关系,得出对角线的条数与边数之间的公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自主获取了有关多边形的知识,体现主体性,而且激发了探究的学习兴趣,为以后逐步养成动手操作的探究习惯打下基础。

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运用教具为教学服务。

3传统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具虽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不重视 有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传统教具则被忽视和冷落。

使用不当 有的教师虽然重视运用传统教具,但是运用方法不够灵活,启发不足,操作不力。

使用效率不高 有的教师在运用传统教具时,没有考虑教学和学生的实际,不管是否需要,便将教具搬进课堂。既没有对教具进行认真选择,也没有考虑到运用的效果,结果不但没有发挥教具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没有考虑到个别学生的差异 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新课改强调要开展分层教学。在教具实际运用中也要分层。但不少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时采取“一刀切”,使课堂成为优秀生表演的舞台,差生偷懒的地方。

4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具的策略

要使传统的数学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选择,适时运用。

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具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用度量法证明,然后引导学生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要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具的运用必须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究新知。如在教學“垂线”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教具对桌椅、墙角等进行测量,然后讨论测量的方法。结果,学生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总结出直接用直角三角板进行测量、用目测铅锤的方法进行检测、用量角器进行度量等三种方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探究意识,又明白了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要合理使用教具 现在学校的教具一般数量很多,种类也比较齐全,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教师应该是根据教学的知识点合理进行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所用教具比较多,而在学习代数知识时运用教具相对比较少。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选用两根不一样长和不一样粗细的绳子就比较简捷,还容易使学生明白“线段的大小比较,不是比较线段的粗细,而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一定义。

在教学“位似图形”时,教师可以选用两个相似的三角形来进行对照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位似图形的具体特征,发现“位似图形的任意一对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在同一直线上”;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位似图形的对应点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线段相互平行”;最后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喜爱的相似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学习效果。

把握好适时原则 适时运用,就是准确把握教具的呈现时机。教具的呈现时间过早,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呈现时间太晚,又容易出现知识点的教学与教具的运用脱节的现象。正确的做法是把握好适时原则。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利用圆锥模型进行课堂导入后,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操作和观察,认识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然后交流讨论圆锥的有关元素与扇形的有关元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圆锥的周长就是扇形的弧长,圆锥的母线就是扇形的半径,圆锥的侧面积就是扇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运用圆锥及其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计算。

要简化应用方式,增强直观效果 按照简化原则,教师要根据教具的直观形象特点,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数学,在运用方式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议一议等形式,为学生的形象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做好铺垫。如在教学“几何体的三视图”时,教师可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实物模型,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认真观察,然后画出平面图形,通过讨论,最后得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常见几何體的三视图。

要鼓励学生自制教具 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制作符合教学的教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与合作能力,又能够丰富教学手段。

1)自制教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自制教具需要就地取材、自己设计制作,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自制教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有些自制教具靠一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甚至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够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自制教具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①因为自制教具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设计制作的,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②因为自制教具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制作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③因为自制教具可以弥补教学仪器品种和数量上的不足,所以可以丰富教学手段。

如在教学“概率”时,可以通过学生自制转盘作为教具,利用抽扑克、投硬币、摸球等活动形式来体验概率知识的形成。这样能够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充满兴趣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领悟知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具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运用方法,总结经验,使传统教具的作用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猜你喜欢

自制教具初中数学
巧用自制教具激活英语课堂
论自制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自制教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