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8-03-23翟军
翟军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一、背景分析
2016年教育部开始修订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核心素养这一中心,以构建高中地理系列课程、创设开放式学习方式、形成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为基本理念,凝练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一经提出就受到地理界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其中热议最多的是“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了12所不同层次的普通高中(包括城区省示范、市级示范、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覆盖面较广。调查问卷分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问卷主要通过问卷星以网络调查方式进行,学生则采用网络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合被调查人员的身份、背景、性别等,从地理课外实践、课内模拟实验的开展状况、影响因素、可能原因、地理实践力的评价等方面进行。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教师问卷31份,学生问卷490份。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认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十分必要,90%以上的学生喜欢或很喜欢地理实践活动,尤其是野外地理考察、旅游活动等。但经常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只有不足4%的教师,而85%的学生没有参与过野外地理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师生对地理实践力的认知存在误区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教师虽知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受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学业负担很重,与其花时间开展各项地理实践活动还不如搞题海战术。认为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是野外、校外,存在安全风险,没有必要开展。其实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观察和测量,还包括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等方面,一些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部分地理观察和测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学校内完成。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习地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是否具有地理实践力对于自己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此类问题,学生并不明确。因此,虽然高达90%的学生喜欢或很喜欢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但有62%的学生对于什么是地理实践活动、如何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了解不多。
课程改革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更侧重实践、实验以及探究。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普通高中都把升学作为第一要务,广大地理教师仍然满足于过去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开展实践活动热情不高;而过重的学业负担则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各种地理实践活动。
2.具备地理实践力的师资力量缺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地理教师不应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应是“志在四方”的徐霞客。地理教师是地理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担负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任,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学科知识结构不完善,尤其是野外考察知识欠缺,缺乏较为娴熟的实践技能,必然影响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对于不少地理教师来说,自身地理实践力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高一、高二地理教师往往承担五个以上班级的教学任务,学生人数多,无论是按班级单位逐个进行,还是按年级同时进行,似乎都存在困难,都会影响到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保障条件较差
(1)缺少课时保证。从学校层面看,会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一般只安排与高考相关的课程,对于地理课程专门安排课时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则存在困难。71%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紧,没有办法抽出时间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2)缺少硬件保障。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需要学校及家长给予资金投入,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如开展野外地理观测活动时需要借助地图、地球仪、罗盘、望远镜等专业工具和器材;进行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往往需要在地理专用教室中进行,但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地理专用教室;外出开展野外觀测、社会调查等需要解决交通工具及相关费用。
(3)安全压力大。85%以上的学生和77%以上的教师认为,制约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是安全压力大。安全是每个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是一根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巨大的安全压力之下,学校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意组织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4.地理实践力评价机制欠缺
传统的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尤其以升学考试(高考)的分数作为标准。纸质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课本知识,应对纸质考试的良方妙计是“题海战术”,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也有一套评价体系。有关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评价标准尚没有建立,对于广大参与、指导、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师来说,缺少了必要的、良性的评价,会使他们失去部分动力,最终影响活动的开展。
四、思考与对策
1.切实转变观念,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为重,观念为先,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任何一项改革都应先从转变观念入手。广大地理教师也应切实转变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要将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
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3%的教师认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学校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及自我评价。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注重教学结果的评价,应是整个教学过程(含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对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应予以优先考虑。
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只有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并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尤其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包括参与的态度、能否独立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探究以及是否有创新意识等。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各项地理实践活动中,地理教师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的重任。教师自身地理实践力的缺失必定会影响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87%的教师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加强高中地理教师自身地理实践力方面的培训列入继续教育培训中,以制度化的方式提升地理教师的学科素养。各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专业也应将如何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纳入准教师的教育实践培训之中,为他们将来入职地理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3.依托乡土资源,建立地理实践活动基地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也应积极探索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可以从身边做起,从校内做起,从课堂教学入手,低起点、低成本、低风险地开展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如可通过网络资源开展地理演示,利用身边资源进行地理实验,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社会调查等。
社会和大自然是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大舞台,要想使地理实践活动有序、持续开展下去,必须有一个体现教育目的且相对固定的教育活动基地,因此,建立地理实践活动基地十分必要。如可将(市、县、校园)气象台和学校周边的河流作为活动基地,开展气象、水文、地貌等方面的考察;可将一些古村镇(村落)作为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开展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城镇规划、古镇保护等方面的考察。
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已建或准备建设的地理专用教室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演示、实物展示、模拟实验等多种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4.家校合作,化解地理实践活动开展难题
在学校相应经费、安全压力大的背景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实属不易,为此,建议学校、地理教師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通过宣传与引导,让家长认识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让家长也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学校、教师一道肩负起安全重任,有序地开展各项地理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