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原缺水地区适水型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

2018-03-23张宜清李宗礼沈福新陈媛媛

水利技术监督 2018年6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发展

张宜清,李宗礼,沈福新,陈媛媛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2.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222)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黄土高原西部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经济整体欠发达,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黄土高原大部分缺水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依靠本地水难以支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特别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难题,亟待探索发展符合黄土高原实际、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

缺水地区适水型生态产业发展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持续提升区域、产业、产品的水分利用效率,其研究至少包含3个层次:①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水资源总量红线内的产业规模研究,主要确定产业耗水量和用水总量;②分区域、分行业产业用水量分析与合理配置;③行业内部用水结构优化与节水策略选择。

在干旱地区寻求新的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发展路径,需要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坚持节水优先,坚持“以水定产”,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农业方面,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施农业节水增产行动,优化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灌溉与旱区集雨节灌,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工业方面,实施工业节水增效行动,建立节水型工业产业体系,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增长,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设备,建立和完善循环用水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同时,应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探索适水型的新兴产业,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推进生态修复产业[1],培育“互联网+”“生态+”“旅游+”[2]等产业。

1 区域概况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和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川区相邻,国土面积5656.6km2。县耕地丰富,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耕地约占总面积的46.4%。

会宁经济欠发达,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2015年人均GDP仅为1062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4元。经济结构也不尽合理,农业仍占较大比重,但草畜、小杂粮、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3- 4]。由于县矿产资源短缺,仅有少量坡缕石,工业发展缺乏基础。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地,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大幅度增加趋势[5]。此外,会宁县是国家扶持的贫困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6]。匮乏的自然资源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会宁产业发展出路少,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探索符合会宁县实际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实施生态修复的同时兼顾扶贫攻坚,不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7],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会宁县生态产业发展战略

根据县域产业整体布局,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绿色集约化生产方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以培育特色农业为主线,全力发展以现代化高标准灌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重视旱作农业发展,带动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配套工业为主的节水型工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支撑服务、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

2.1 生态农业

以培育特色产业、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抓准“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区”的定位,突破以传统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为主的局限,通过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因地制宜在靖会灌区和引洮灌区发展以果蔬为主的灌区农业,在旱作农业区域发展中药材、小杂粮、草畜等产业,同时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循环农业[8]、“互联网+”、“旅游+”、生态修复产业、田园综合体[9]的发展,努力将会宁县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高标准灌区农业示范区和旱作农业示范区。

2.1.1 发展重点产业

(1)中药材产业。在县南部乡镇及其他适当区域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主要在干旱温和区种植甘草、党参、黄芩等药材,在湿润凉爽区种植黄芪、板蓝根、秦艽等药材,在阴坡地带种植益母草等药材,在光热充足地区种植连翘等木本植物。在水土流失修复区种植沙棘。建立大型育苗基地和集中连片种植点,塑造会宁“地道药材产地”。

(2)果蔬产业。在靖会和引洮灌区以发展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为主,重点种植高原夏菜、苹果、砂田西瓜及葡萄、草莓、樱桃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以郭城驿镇扎子塬等适宜地区为中心建立西瓜种植片区,以头寨子镇为中心打造优质苹果种植片区,并建立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3)草畜产业。完善种养结合的草畜发展模式,在坚持封山禁牧、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引进优良牧草品种,集中成片种植。重点发展以肉羊、肉牛等为主的家庭养殖农场,鼓励企业规模化养殖,加快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在县南部以新添堡为中心打造肉牛养殖片区,在县北部以河畔为中心打造肉羊养殖片区。

(4)小杂粮产业。依托会宁县是“中国小杂粮之乡”的品牌优势,扩大良谷米、黑谷米、扁豆、豌豆、蚕豆、荞麦、燕麦等特色杂粮种植规模,在中川镇等乡镇建立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在适宜地区建设优特小杂粮制种基地。

(5)亚麻产业。依托会宁县是“中国亚麻籽之乡”的品牌优势,扩大亚麻、油葵种植规模,引进冬油菜等抗旱耐寒油料作物,推广胡麻覆膜+冬油菜油料作物轮作模式,形成胡麻覆膜+冬油菜轮作集中连片种植区。

(6)全膜种植业。为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群众稳定收入,继续实施“两个百万亩”(百万亩全膜玉米、百万亩马铃薯)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加快引进马铃薯优质新品种及旱作种植技术,加快马铃薯种植结构从农户散种到规模成片种植转型,推广粮饲兼用型及全贮饲用型杂交玉米品种,确保玉米和马铃薯高产、稳产。

2.1.2 发展新型产业

(1)循环农业。结合循环农业“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特点,构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集约化的循环农业体系,将种植业、畜牧业等与生产加工业有机联系,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重点形成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围绕秸秆饲料、基料化综合利用,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

(2)“互联网+”“旅游+”农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行“一镇(乡)一品”,发挥本地特色农产品优势,结合现代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农业”体系,重点沿国道247、国道309和国道312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

(3)生态修复产业。加强雨洪资源利用,重视雨养农业对偏远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支撑作用。结合荒山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发展林业生态修复产业,重点发展杏、核桃、文冠果、牡丹、侧柏等,建立柠条采种基地。结合新型灌区建设,加快推进林业滴灌工程的实施。

(4)田园综合体。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目的,采取“农业+文化旅游+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沿祖厉河主要节点镇建立田园社区,加强“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会师、中川及新添堡的结合部打造以苹果产业为核心的南川田园综合体试点。

2.1.3 品牌与销售

(1)绿色生态品牌。以“绿色、生态、有机”作为会宁县农产品标签,塑造绿色生态品牌。开展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立一套标准化生产体系,进行深加工,严把质量关,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着力打造“会宁生态品质”,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品牌形象宣传工作,注册绿色品牌商标,以质量和品质赢得市场占有率。

(2)农产品销售渠道。引导农民组建销售合作组织,鼓励销售大户整合分散的小农户农产品。将销售终端由地摊零售向超市、批发市场,拓展电商平台、网络平台,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化。依托公路和铁路交通节点,建立农产品货运中转站,构建物流服务平台。培养分区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加强与区域代理商的合作。强化政府与市场合作,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逐步招商引资,培育农产品销售龙头,为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节水型工业

结合会宁工业经济规模小及水资源短缺的实际,以“低耗水、少污染、高产值”为发展方向,依托农业发展基础,结合灌区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农业配套工业的发展。为推进农产品商品化,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力度,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加工业,逐步培育为县域支柱性产业。为实现工业集约化发展,建设产业园区。

2.2.1 农业配套工业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现代化灌区机械化作业,加快灌区机械配套规模化生产。结合靖会灌区改造和引洮二期灌区建设,重点生产灌区输配水管网、节水灌溉设备及滴灌带。结合种植和生产需求,生产PE管材、塑料薄膜、支架等,加强地膜回收利用。为提高机械化水平,生产播种、耕地、收割、铺膜等机具。

2.2.2 重点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加工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加工业等。引入标准化生产线,进行精细化深加工,在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保证产品质量品质。

(1)生物医药加工业。结合本地甘草、党参、黄芪等优质药材类别,引进生物医药企业,推进生物医药企业GMP认证,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鼓励开发一批新型农业生物制剂与重大产品,积极开展各类中药材制剂、保健品、饮料、化妆品等新产品的研制。

(2)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绿色优质农产品,按照“公司+中介+基地+农户”模式,支持粮食、小杂粮、亚麻、果蔬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玉米加工业以发酵加工、玉米制糖、玉米淀粉加工、生物制药及副产品加工为主。马铃薯加工业以生产马铃薯变性淀粉、马铃薯全粉、马铃薯薯条薯片、马铃薯膳食纤维、马铃薯蛋白粉等产品为主。小杂粮食品加工业根据不同杂粮的保健功效,开发不同类型保健食品、饮品,生产芯米豆、高纤麦维素杂粮等高端食品。油料加工业加大亚麻籽油研发和生产,注重提高α亚麻酸含量,塑造旱山塬区“深海鱼油”“脑黄金”品牌,制作亚麻衣料、窗帘、桌布、画布等用品。严格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企业QS认证。

(3)畜牧养殖加工业。肉制品工业以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为主,培育肉制品加工企业,引进冷却肉、冰鲜肉、传统肉加工技术,重点生产腌制肉、冷鲜肉等肉类食品。在新添堡建立肉牛交易市场,扩大河畔镇肉羊市场规模,在侯川建立禽蛋市场,研制特色风味产品,提取物可扩宽至保健、医疗、美容等领域。

2.2.3 特色产业园区

根据资源条件在重点乡镇或近郊打造产业园区,合理布置园区规模、方向和品位,重点打造西城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加快会师镇商贸物流园区、河畔镇商贸物流园区、太平店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强化投资环境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提供政策优惠条件,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有潜力的新企业入驻园区。

2.2.4 扶贫新能源产业

结合会宁脱贫攻坚行动的全面实施,依托政府和社会等外部的资源投入,不断带动扶贫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针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128个贫困村建设350kW村级电站128处,使贫困户增收。

2.3 现代服务业

结合会宁旅游文化城市的建设,发展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精神内涵,夯实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文化旅游风景片区,打造国家级旅游景点,设立精品旅游路线,打造红色旅游新形象。同时重视农业支撑服务及物流、医疗保健、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2.3.1 文化旅游产业

(1)发展文化产业。把以重镇驿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以会师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以“三苦两乐”“状元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培育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品。深入挖掘本地历史人文内涵,推进郭蛤蟆古城、将军点将台、郭蛤蟆城的保护和景区开发,推动黑虎古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扬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

(2)发展乡村旅游。依托本地独特地质地貌和优质生态农业,建设“一洞一家”黄土高原农家生活旅游体验基地,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品农家菜”为主题内容的农家乐。采取“一户一业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不断朝精细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3)发展生态旅游。充分挖掘本地生态旅游资源,沿祖厉河打造生态景观带,上中下游两岸山坡因地制宜种植油菜、苦荞、亚麻、紫花苜蓿,黄、紫、蓝等多色互动,沿途设置生态景观标识。在南部水源涵养区打造森林涵养景观区,建设米峡水库风景区、齐靳自然生态风景区、大墩梁水土保持水利风景区。

(4)开发国家级旅游景区。完善会师园景区、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景区、会宁红军烈士陵园景区等“六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郭城驿旅游郭蛤蟆城遗址公园、清凉山风景旅游区、郭城驿蒙古风情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烈士陵园建设工程建设。对二十铺汉墓遗址、西宁城、牛门洞彩陶遗址等历史遗迹,进行旅游开发潜力分析和论证,对符合市场需求的历史遗迹进行建设。

(5)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沿祖厉河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主线、水利风景与红色文化融合路线、生态与红色文化融合路线,精品旅游路线沿途发展农家乐,道路两侧坡耕地和梯田种植油菜等具有观赏性的作物。采取“互联网+智慧旅游”模式,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建设行程规划平台,制定个性化旅游服务项目,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精准化。在景区附近建设自驾营地,营地内提供食宿、车辆维护等基础保障。

(6)策划旅游文化形象。重点突出会师主题,将丝绸古道、黄土高原风情、“博士之乡”等元素进行整合融入,策划极具特色的宣传口号,设计高辨识度的形象标识。通过广告、网络、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会宁县旅游文化名城形象。

2.3.2 新型服务业

发展农业支撑服务,在生态农业区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培养一批具有农业专业技术的人才,负责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发展物流业,为农产品、工业产品的销售提供快捷渠道。发展医疗保健,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促进生物医药工业产出成果转化,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通道。

3 结语

会宁县在面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压力下,如何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现阶段的难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依靠现代化高标准灌区建设推进以果蔬为主的灌区农业发展,利用旱作农业区发展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种植业及草畜产业。同时,结合特色生态农业,培育“旅游+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产业模式,推进形成农业、旅游、生态等相融合的产业链。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