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白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案的探讨
2018-03-23崔晓彤谭晓慧邓莉蕊
崔晓彤 谭晓慧 邓莉蕊 柳 超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0 引言
自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响应,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6个重点城市渴望实现2017年年底基本消除建成区内黑臭水体的目标[1]。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黑臭水体的认定方法,临沂市经开区内的多条河流也被认定为黑臭水体。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到2017年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10%以内”[1]目标的提出,解白河的治理工作也提上日程。
1 解白河现状概况
解白河发源于九龙口村南,是开发区中部和北部主要行洪排涝河道。解白河长度13.2 km,流域面积44.8 km2,承担着芝麻墩街道办、梅家埠街道办两个乡镇30余个村街,7家大型企业,60余家中小企业的泄洪排涝任务。受周边村落生活污水及两岸生活垃圾的影响,解白河一直处于黑臭状态。范围起点为东义河村,下游流入彭白河。其中上游段到杭州路交叉口为止的河段河道相对较窄,宽3 m~10 m,下游段较宽,25 m左右。解白河在有桥的位置河沟内有少量垃圾、水质较差,水质发黑有油污,水面漂浮绿色浮萍,水流速相对缓慢,部分河段有少量水草。
2 解白河水体污染治理思路
开发区户籍人口约20万人,综合生活污水量约4.82万t/d。其中村居人口产生的生活污水约0.9万t/d未经处理直接外排。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有76%的污染量来自乡村生活污水及畜禽厂污水;有20%的污染量来自河底底泥沉积造成的内源污染;有4%的污染量来自农村面源污染及雨水径流污染。解白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解白河自沈阳路以上,至区界现状河道淤积严重,雨污水混流形成黑臭水体,污染环境和地下水。延安路、厦门路、沈阳路、合肥路现状为雨、污水管道合流,昆明路现状为排水明沟,雨污混流,沿路两侧的企业污水直接排入明渠,污染环境,形成黑臭水体。
方案以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分区管理,近中远期分期实施,“一河一策”分类治理的原则;对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要综合措施和长效机制,切忌急功近利和好高骛远的心态;治理黑臭水体应坚持水陆统筹,截污与改善水动力条件相结合,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河流水质监测和监督管理机制[5]。在对现有的调查资料分析整理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提出针对解白河的整治技术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及建设河道信息管理系统等措施。
2.1 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技术,即防止外来的各种污水、污染物等直接或随雨水排入城市水体。截污管网的建设一是因地制宜,考虑工程的可操作性和成本,对新城区严格实行分流制排水体制,而对老城区要应用分流制和合流制相结合的排水体制。
因此,对解白河上游未建网河段进行沿河截污管网建设,截污管线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再生水管道采用PE钢管布置在解白河上游昆明路与沂河路,以控制上游污水直排现象,并合理设置提升(输运)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对老旧城区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沿河岸或湖岸布置溢流控制装置。无法沿河截流污染源的,可考虑就地处理等工程措施;为了缓解管网压力,加强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适当的在小区和各企业积极建设“海绵”设施,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污水厂处理效益。
2.2 内源治理
解白河上游主要内源污染是河道底泥、河道内植物残体以及岸边垃圾,河道底部的淤泥富含各种污染物,严重影响河道水质。对解白河河道进行清淤时,应注意合理选择清淤方式,控制疏浚深度,过深容易破坏河底水生生态,过浅不能彻底清除底泥污染物;高温季节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和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根据解白河河道底泥情况检测和河道排涝规划,可采用机械清淤船进行不完全清淤,将作为污染源的底泥清除,又保留部分底泥,维持河道生态平衡。并要求相关部门对临时垃圾堆放点进行一次性清理,同时按规划设置城市垃圾收集点,保证河岸两边生活垃圾的正常去除。
2.3 水生态修复
解白河的水生态修复采用水体复氧,构建及强化微生物系统,修复水生植物及清水补给等措施。解白河的水体黑臭或异味消除治理的关键是改善水体的溶解氧状态,使水体由低氧、厌氧恢复到正常的好氧状态,抑制水体中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减少底泥微生物厌氧反应释放的含硫恶臭气体。
水体复氧采用2.2 kW推流曝气机30台对解白河各河段进行复氧;微生物系统构建及强化采用固定化微生物设备,设置生物载体,投加高效脱氮菌剂等措施。在解白河排污严重区域及重点断面布设20套固定化微生物设备技术用于应急处理;高效生物载体主要布置在解白河上游河段、村庄聚集区域及河流入口段,与曝气机及其微生物菌剂配合综合作用,区域内解白河河道全段布置高效生物载体20组。高效脱氮菌剂与生物载体结合使用,将菌剂投撒在生物载体区域,另外在河道上游投撒,有利于水质在上游降解干净后流到下游,项目区河道内高效脱氮菌剂的投加量为120 t/年。
2.4 河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治理黑臭水体要标本兼治,同时坚持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才能实现河流长清。河道信息管理系统由河道生态环境门户系统、河道水质智能监测系统、应急管理与指挥调度系统、监察执法与综合管理系统等四大业务系统及综合管理基础服务平台组成云架构的河道管理信息系统。其中,综合管理基础服务平台收集感知层监测、监察、应急等数据接入信息系统,构成数据源,并向上提供基础软件服务、地图服务、数据服务支撑四大业务系统。同时,管理部门及监测站点等通过云端一体机接入云结构的河道管理信息系统,获取河道水质智能监测、监察执法综合监控、应急值守、应急及防汛指挥、门户访问等云端服务支撑业务管理。
3 结语
在考察了临沂河流实际状况和查阅总结大量资料的基础下,提出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同时,提出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各种信息收集设备向相关部门传递河流的水质信息,可高效的实现对河流水质的实时监测和对沿河企业的监督管理。本方案坚持治理黑臭水体要标本兼治的思路,提供了一套经济实用的黑臭水体解决方案,可行性高,治理后遗留问题少,可为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