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溪城厢小学校长王洪春:把学校办成无话不谈的幸福之家
2018-03-23孙习涵
文 | 本刊记者 孙习涵
王洪春爱聊天儿。
在学校里,他经常找师生聊天,独创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聊天课”。周末和节假日,他喜欢去逛县城的大街小巷,为的是能够撞见学生的家长,和他们沟通交流。
2016年三月,王洪春正式出任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的校长。这所学校占地面积仅有4850平方米,却容纳了1800多名学生和100余位教师,其中70%的学生是务工子女。两年来,他克服周遭的重重阻力,独辟蹊径地将学校打造成一所别具特色的“幸福学校”。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王洪春一直信奉这句话。自当校长起,他就一直致力于培育“尊重”和“幸福”的土壤。在他的引领下,城厢小学融合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学生、教师、家长在一个联合体中同生共长。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短短两年,王洪春携着自己独特的教育密码,终将一所学校摇成了一片幸福的森林。
“聊”出来的教育
担任城厢小学校长之后,王洪春在聊天这件事上总是乐此不疲。
作为一所有着1800多名学生的学校,家校关系是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早年,因为对学校工作不够理解,总有一些家长举报学校办学问题,为了根治这一现状,王洪春选择了家长作为切入口。
2016年的暑假,王洪春初入城厢小学,他利用很多家长不认识他的契机,周游于大街小巷人员集聚的麻将馆、茶馆、漫滩路和广场,和学生家长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换他们对学校的不同意见。几乎每个周末,王洪春的身影都穿梭在县城的各个角落。
王洪春还将自己的电话和微信公开给家长,让他们有任何问题第一时间向他转达。就这样持续了一年下来,学校再未出现一例家长举报的情况。
去年,王洪春尝试在学校里成立家长学校,学校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签订了一项协议,成为学院的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去年暑假,学校订阅了一套家庭教育的教材,他也拟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组织教师编写《家庭教育》校本教材。
每一期的家长课堂都有120名家长成为学员。1月25号,城厢小学第一期家长课堂正式开班,王洪春当仁不让地成为主讲者。
在学校里,王洪春自创了一门“聊天课”,给三至六年级的孩子上课,争取每一个学期每个班都至少能上一节课,而一些特殊的班级则至少要上五节课。在课上,王洪春主要和孩子们分享如何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家庭教育当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他平时与家长聊天的过程中捕捉到的。
在课上,一些孩子也会向王洪春聊及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比如有一个孩子抱怨自己的母亲总是逼迫她学钢琴,但她对此毫无兴趣。王洪春将这个孩子的诉求悄悄记下来,在寒假的时候找到她的母亲进行沟通,最终寻找到母亲和孩子之间一个相对平衡的解决办法。
六年级女孩王思曼对王洪春的聊天课印象深刻,“他几乎把我们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比如,王洪春希望他们能够在假期多玩耍,尽量少做作业。
“宠”出来的教师
今年,巫溪县委派了督察组来到城厢小学调研,询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王洪春直截了当地回答,“我们学校不存在这种情况”。
王洪春并非是在夸夸其谈,城厢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他们都觉得是在建设自己的家”王洪春说。
这种积极奋进的工作氛围的形成是因为他激发了每个老师的内驱力,让他们获得了一种职业幸福感,且把校园当成了自己的家庭。
在王洪春来到学校之前,城厢小学的教师未曾想到能够和校长走得如此之近,而王洪春打破了学校教师对校长原本“望而生畏”的印象。平时,他经常下到办公室里和老师谈笑风生;每逢周末,他总会邀请一些教师去他家里做客,为他们亲自下厨。如此持续了半年,他就和全校老师打成了一片,教师都愿意敞开心扉和他交流学校管理,甚至是家庭琐事。
王洪春的细腻在教师工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改善教师的伙食,他甚至经常在学校食堂自创菜谱,为教师制造惊喜。
去年,他利用半年的时间偷偷观察每一位老师的特性。在三八妇女节上,他精心准备了一个节目,将全校78位女教师的特点编成了一首三句半《话说城小女教师》,然后悄悄准备了78朵玫瑰花,在朗诵结束之后将花撒向了老师。这一幕让全校的女教师惊喜万分。
他经常在学校里为教师做的讲座就是“幸福比优秀重要”,让他们明白幸福是一个人所要追求的终极意义。“一个老师,业务能力再优秀,如果她不幸福那也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老师。”王洪春如是说。
虽然在生活上和老师嬉嬉闹闹,但对待教师的工作王洪春绝不含糊,他总是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口吻要求教师将工作尽善尽美,“这项工作你完全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王洪春坚信“小事成就大业”,将小事做好了,在教师管理上便不用费太多力气。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激活了每个教师内在的潜能,也在学校内形成了一块强大的磁场。王洪春从不刻意管理,但全校教师却拧成了一股绳。
王洪春甚至觉得学校的教师有时候过于“卖力”,譬如他们在完成了每天的任务量之后经常会在傍晚主动辅导一些后进生和特长生。王洪春并不提倡这样的做法,很多时候,他只能采取在学校播放音乐的方式“强行”让老师离校。
“只要教师心情舒畅,她们工作自然也就有了激情。他们把学校当成家,就自然会为了它而奋斗。”王洪春笑言道。
“读”出来的文化
城厢小学的前身要追溯到建于1209年的“凤山书院”。基于如此深远的历史渊源,城厢小学以书院文化为依托,确立了“光大书院精神,奠基孩子未来”的办学理念。
2016年,在王洪春的积极倡导下,学校的老师深入挖掘了书院精神的内涵,开发了“与经典为伴”的悦读课程,制定了五年读书规划。而阅读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大育人工程。
定时共读是城厢小学所采用的有效形式,学校将每周一三五中午的半小时定为全校的规范读书时间。这个时间段,各班由语文老师组织,以各种形式阅读各年级规定书目,开展读书方法指导。
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家庭、书店等校外场所坚持阅读课外书籍,将读书实效辐射至校园外,形成“有时间就读,没时间挤时间读”的自觉阅读行为。
除了全校规定的阅读计划,每个班级在平日里还开展了诸多个性化的读书活动:好书推荐课、好书交换、家长送赞读书活动、手抄报比赛、读书主题黑板报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默写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最美读书笔记评比、“红领巾小书虫”朗诵比赛等等,每一场比赛都渗透着学校的阅读内涵和文化气息。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大型读书汇报展演活动,将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养成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学生、家长同台诵读。
在王洪春看来,阅读课程的持续开展不仅仅让教师的境界得到了升华,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也充盈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些又直接作用于学校整体成绩的提升。
“玩”出来的课程
除了阅读课程,城厢小学本着“尊重个性、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师生的一专多能。
如今,学校共成立了书法团、妙笔写作训练营、“七彩雨”美术团、“宁河之声”艺术团、瑜伽、器乐等12个师生社团,17个训练班,于每周五下午开展活动。
城厢小学依山傍水,学校的教师巧妙地借助地域特色,打造出了一些“另类”的课程。学校周边的大宁河畔盛产宁河石,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美术老师开发出了一门“玩石头”的课程。课上,老师指导全班孩子在石头上作画,甚至把部分作品做成吊坠,尤为抢眼。
作为一所偏远山区的小学,从去年开始,他首度引入科技教育,在学校内成立了三个科技小组,开发科技校本课程。短短一年时间,科技教育已然收获了硕果,去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科学实验嘉年华中,城厢小学四年级学生伍营凯一举斩获全国金奖。
每年的开学初,城厢小学都会将所有的课程公布出来供学生选择,但因为现在学校可利用的场地有限,社团课程依然难以满足全体的学生,这始终是王洪春的心病。
在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王洪春努力将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育会玩的孩子,办会玩的学校”是城厢小学的口号,也是王洪春自始至终的一个教育愿景。这些年,他在社团课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正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一技之长。
而在将来,城厢小学将开发出更多具备校本特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
“当孩子走上社会以后,课本上的东西或许都已经忘记,留在他脑子里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教育。”王洪春希望他现在所做教育能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