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2018-03-22吴季蕾王琦
吴季蕾 王琦
摘要: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强大推力,而当代大学生亦是延安精神的重要传承者。本文探析延安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意义,并对大学生传承延安精神的创新之路进行分析,思考以延安红色文化为元素基点进行文创设计的可行性与积极性。努力以理论作用于实践,通过科学的分析,为“国美青年”进行以延安红色文化为元素基点进行的文创设计明确“实事求是”的落实方向。
关键词:延安;红色文化;文创设计
正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的新篇章,而我们仍不该忘记作为起始点的延安精神,这一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支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常常谈“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些“未来栋梁”在努力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好生力军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延安精神教育,使之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为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2]又如“实干兴邦”一样,传承“延安精神”作用于实践是重要且必然的。
一、“承”延安红色血脉
一般意义上来讲,“承”有“继承”、“担当”之意。继承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文化之担当,确实是每一位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包含着不可分割的延安红色文化。
延安精神曾培育延安时期一代优秀青年,青年人放棄优渥的生活条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以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界培养众多文化栋梁之才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成立之初的《创立缘起》一文中便谈到:“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3]在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典礼上,《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宣言》中亦谈到:“我们不仅为了服务目前的抗战而工作,更进一步,我们还要为抗战胜利以后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工作,一方面,我们的一切工作是为了抗战,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这些工作中创造新中国的艺术。”[3]延安时期的鲁艺师生与响应这《宣言》的艺术工作者们,承民族精神与文化担当,在中国革命艺术画卷上留下精彩一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进步使“具有学识的青年人”这一群体扩大,具有深刻意义的延安精神更应该成为“主力军们”的必修素养。
“南辕北辙”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方向”的重要性,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正是青年以自身之学识建设祖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不如将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为大方向下青年大学生实现理想与抱负的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延安精神包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承”延安红色血脉,继承的是民族精神,担当的是民族文化,而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是事业架构的方式方法。在大学生进行知识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工作或团队实践,均离不开统一的价值追求,精神上的契合往往是实践的源头与共同的归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这一实践过程中的共通信念。个人的天马行空有了社会主义的价值信仰支撑,团队的多元碰撞有了社会主义价值的凝聚,当理想有了共通的精神原点,实践的过程往往更加富有动力。延安时期的青年们,在生活、工作、战斗中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成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相比之下,当代青年的学习、创业环境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有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但延安精神依旧可作为精神动力、思想要求。
“国美青年”由青年大学生组成,“承”延安红色血脉,是责任也是义务。笔者认为,文艺工作者更应当“承”积极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将积极的价值融入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具有向上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发挥延安红色文化之“传”。
二、“传”延安红色文化
“传承”一词虽“传”前而“承”后,但“传”字不仅有“留传”之意,更有“传播推广”这一重要的价值。或许当代各式媒体的兴起能够证明“传”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重要性。而在“传播推广”的角逐赛中,与时代相结合的“创新”无疑是“传”的科学方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传”延安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大学生认识延安精神、继承延安精神,更是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并在弘扬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延安精神。[4]
延安时期发生的种种故事与先辈们留下的精神瑰宝,多以理论形式存在于当下社会生活之中,如何将精神价值与时代相结合,转化进入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易影响理论认知的深刻性。懂延安精神,理解延安精神,并不是能够背出延安精神的内涵,而是要能够身体力行,用延安精神真正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5]
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经济政治”[6]因此,红色文化的内涵也应当与历史时代相结合进行解析与理解。而在红色文化作为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国美青年本着将“延安精神”向更广的人民群众中传播的原则,以“文创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切入点,将延安精神落实于全新的文创设计。
“文创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大范围中的小部分,与第三产业发展的时代环境相契合。近年来消费者对文创类产品的消费热情高涨,从消费与需求的关系分析,这的确符合“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变化。同理,以延安红色文化元素为基点的文创设计与弘扬延安精神应与需求的时代性变化一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实践证明,精神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延安精神本质是“精神”,诞生于伟大实践,将精神层面落实于物质,才能使“物”有“魂”,使“魂”长存。以延安红色文化为元素基点的文创设计,也进而将物质消费上升为精神消费。“国美青年”的本意,正是让延安精神在不变根本的情况下,以文创设计的方式,借助物质载体实现的方法,达成对认识成果社会化的转变,来“传”延安红色文化。
三、文化为“魂”,重于落实
1928年,西子湖湖面涌金,蔡元培先生将国立艺术院定址于西子湖畔,开启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新篇章。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进行南迁。南迁之路多少风雨,几经波折。创校先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方才能够有当今中国美术学院的伟业。这创校历程中的伟大精神,何尝又不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与落实发展?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创立,在物资空前缺乏的艰难情况下,青年学生与艺术工作者“一箪食、一瓢饮”地因陋就简,亲自动手在半山坡上修盖平房、窑洞,开垦旧文庙废墟作为教学活动场所;以笔为枪,以歌助力,嘹亮地歌唱出“学习,学习,再学习,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一切服从神圣的抗战,把握着艺术的武器,这就是我们的歌声,唱吧,唱吧,唱吧,高声地唱吧,我们是抗日的战士,我们是艺术工作者。”[3]为抗日战争呐喊鼓劲、贡献力量。
文化为“魂”,重于落实,作为新时代的国美青年,需要对创校先贤的艰苦立业的创举精神予以传承,更需要对延安先辈们所留下的伟业予以落实。
国美青年作为“生力军”的一份子,其“从零开始”的创业精神为对中国美术学院创校精神及延安精神的创新式落实体现,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以文化为“魂”,落于实践。扎根延安红色文化的土壤,国美青年实事求是地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出产品、积累文创设计经验,使以“文创设计”方式对延安红色文化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传承切实可行。
近年来随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热点消费渠道之一,亦反映出一定的市场导向。红色文化消费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红色文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活动。[7]这种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需要文创设计载体支撑,同时,以精神入产品,以产品传精神,优秀的文创设计还能够在消费者消费后长久地影响消费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际中,红色文化消费有优秀先辈精神文化的基础,有后辈热情的消费需求,往往缺少的,是文创设计这一类的中间载体,需要的,是能够做出优秀文化设计的人才。
国美青年基于延安红色文化的独特背景,发挥专业知识进行文创设计,其文创开发除了注重创新创意外,还应该立足于产品本身的实际功用与实用价值,与现代社会的审美意趣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地做出文化创意产品。在产品种类多元化上,以延安红色文化为立足点,考虑各年龄层次对延安红色文化的不同理解深度与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充分了解延安红色文化的背景,结合时代背景,以多样化的形式载体承载延安红色文化,设计出具有精神内涵、富有文化创意、贴近人民群众的文创设计产品。在销售途径多样化上,考虑红色文化精神指向性消费特点,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进行销售,特别的是,销售的目的除了消费以外,还有在销售宣传中落实“传”延安红色文化的作用——线下销售充分发挥延安红色文化精神的持续感染力,线上借助互联网媒体自身传播特点,更广地传播延安红色文化。
四、结语
“国美青年”以延安红色文化为元素基点的设计应当科学分析落实方向,以艺术“承”文化——从“延安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养分,结合艺术创意,创造文化新生力;以文化“传”精神——在落实上如习书记所言,“保持延安时期那么一种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充分发挥好延安红色文化积极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N].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02).
[2]周贤山,当代弘扬延安精神的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党建研究,2011年第5期.
[3]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4]雷志强、袁旭华,试论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J].教育与职业,德育研究,第15期,2006(05):154-155.
[5]常佩艳,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第7卷 第6期,2015(06):123-125.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7]王春山,革命类博物馆红色文化消费探析[J].重庆与世界,2016(12):71-74.
作者简介:吴季蕾,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学生。王琦,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与理论专业学生,指导教师:徐增鎏,中国美术学院团委书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