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18-03-22殷茂堂
殷茂堂
一、深入领会,明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与意义
“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手段。”据此,学校教育应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四种基本学习(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来拓展改革的空间。所以,要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观。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學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学校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工作后,才会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也才能更好地选择环境,适应社会,创造生活。
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对完整、健全的人格的追求与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送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能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所以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即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文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对于素质教育改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有一个高度的认识,而不是简单的盲从。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注1)因此,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从思想的高度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探索总结。
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的好题材
历史,就是昨天的事情,记载着人类发展的历程和社会进化的过程。在历史的长卷中,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活生生的事。这些生动的历史画卷,对后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会对后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代的中小学生,从他们的成长背景、经历、思想状况看,都十分有必要了解我们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世界各国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推进、革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科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课堂上讲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就是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历史基础知识的人才,才能纵观古今、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才能正确认识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所以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历史教师应抓住和利用好学科的优势,从学科的实际出发。
三、思想素质教育仍是历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的建设者的接班人。这其中不仅包括要求我们的建设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求他们具有合格的思想素质。以往我们强调历史学科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今天仍需强调。同时我认为思想素质教育还包括更多内容。并且在历史教材中可以找到生动形象的例子。
(一)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很多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或推动社会的进步,或促进经济的发展,或给后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如我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它适应和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变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的百日维新,虽如昙花一现,但却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梁启超的“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自变而自强,印度以不变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这些变法革新的共同特点。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今天的改革开放。
(二)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来自于各方面的竞争都非常激烈。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市场竞争,竞争就要有优胜劣汰,竞争才会推陈出新,竞争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使他们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中国近代屈辱的血泪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醒。今天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阶段,经济还相对落后。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只有奋起直追。对国家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也是一样。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竞争意识,都有适应竞争的本领,这样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素质得到提高,在世界的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三)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教材中对这方面都作了介绍。虽然这部分内容不作为考试的重点,但从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科技意识这方面考虑,应很好地向学生讲解。世界史中关于近代三次科技革命的介绍,是向学生进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的很好例证。
四、历史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切学科都有发展思维的功能和社会实践的功能,都要学以致用,历史也不例外,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关于历史学和性质、任务和功能、意义,古今中外的贤哲们都有许多精辟的论断。但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却出现了阵阵迷雾。在这些人看来,历史只不过是支离破碎的残垣断简,枯骨遗物,杂乱无章的盛衰兴亡、轶闻旧事,历史学和学历史都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于是也就出现了“历史无用论”和“历史学危机”。
有人说,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死”,只不过是一些僵化的人物、事件、现象、过程、原因、结果等。历史好学,只要死记硬背,加上一点拼凑功夫就行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历史当然不能篡改、捏造,也不能设计、实验。但是历史上的人和事,都曾经是活生生地存在过、活动过。历史现象的内部有本质,历史演变的进程有规律,因此,历史并非静态的、僵化的,而是活性的、动态的。发现其本质和规律,才能汲取对今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这也就是以史为鉴、借史明理、学以致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多层次的历史思维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对各种知识内容进行加工,动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历史,不可能把学到的具体知识内容,如同计算公式、词组短语那样,直接用于操作实践,历史学有自身的牲和规律,特别需要周到缜密的思维,现在历史高考主要就是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具备了历史思维能力,他就可以客观地、正确地去评价历史中的人和事,正确地对待历史,从而更好地去学以致用、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