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018-03-22胡朔明
胡朔明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本质,全面掌握体育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更有效的运用体育游戏,需要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游戏的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提升体育教育者对体育游戏的重视程度,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更加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体育游戏。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教学;作用
前言
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也称为游戏化体育教学,指的是将一些专项体育运动游戏和有利于学生身体发展的活动游戏等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開展一系列体育游戏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合理设计并安排体育游戏,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通过体育游戏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一系列基础性的体育动作,而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相关动作。重复的练习存在一定枯燥性,会降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分散联系注意力,直接影响到体育动作练习的强度与密度,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如果在体育动作练习当中融入一些合适的体育游戏,将需要重复练习的体育动作设计成体育小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主动完成重复性动作练习任务,不仅能够增加体育活动趣味性,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能有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动作技巧,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通过体育游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生长比较快,但是其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相对较低,在锻炼身体素质过程中很难承受一些难度大以及负荷大的动作。而体育教学中如果将一些复杂性较高的系统化动作进行多个小动作的分解,并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融入相关动作,就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过程中,逐渐掌握这些体育动作,且整个学习与锻炼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学生也不会感到疲倦,在课后也愿意锻炼此类动作,逐渐增强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同时,在体育游戏开展过程中,学生也会在看到别的同学作出的错误动作当中,逐渐纠正并规范自身动作,提高体育动作标准性[1]。在团队游戏当中,学生可以根据其它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想出应对策略,提高自身处理问题能力。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合理的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推动小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三)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在现代社会生存中至关重要,通过体育游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身合作精神,为其将来成长与适应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体育教学当中,开展“快乐不倒翁”这一体育游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或者进行“过电网”游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精神的培养对其未来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加强关注,并合理开展体育游戏。
(四)通过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要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全方位发展,就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合理开展体育游戏,能够对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开发,并提升其身体素质,学生在体育游戏当中,可以结合游戏的变化情况,及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及时变换思维方向,在多样化游戏开展过程中全面培养自身创新力与想象力。体育游戏能够将枯燥、模式化的体育知识更加灵活、生动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与动作的学习兴趣,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游戏当中潜移默化的掌握相关体育知识,提高学习成效。在体育游戏中,能够对学生协调性和耐力实现有效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五)通过体育游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所开展的体育游戏,大部分都属于群众性项目,不仅要求多名学生参与,老师也要积极融入其中。在师生共同完成相关体育游戏过程中,能够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拉进师生关系,是学生和老师都更加了解彼此,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2]。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开展体育教学会更加顺畅,而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动作练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效提高,能够更加愉悦、轻松的提升整体教学成效。
结束语
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合理的开展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效,还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等多样化优良品质,对推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并合理设计并安排体育游戏,以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的积极意义,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梁铭. 探索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设计原则[J]. 文理导航旬刊, 2017(12)
[2]文创科.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6, 6(1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