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
2018-03-22李贤
李贤
摘要:做好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够为推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发展带来支持。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文本中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开展实践性课后活动四个方面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策略予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策略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环节中的重要举措,其对于提高教育工作质量,推动教学水平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如何做好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对于实现语文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寻、摸索下,小学语文教学发展获得了突破,文章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统筹分析,来为小学语文教学进步寻找新的机会。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作为现代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其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构建起以学生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语文课堂以教师为基础,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距离理想化教育目标的实现仍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观念予以转变,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需求为基础展开教学设计,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考察和学习兴趣调研,然后通过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下,获得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师了解小学生喜欢直观具体的事物,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动画Flash,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来了解课文基础内容,并对课文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基础上,设计一些课堂学习游戏,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寓教于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打下基础。
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其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会直接影响到課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要进行专项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让自己在教学能力上有所突破,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实际上,从新课程内容角度来看,其已经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很多选择,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也得以出现。在这种前提下,教师需要在调整自己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生动性、趣味性,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考虑到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有所不同,教师在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时,也要做好分析,以确保教学方法能够与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学习需求相一致,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保障。例如在进行《丑小鸭》的课堂教学中,因为课文本身就是安徒生童话当中的经典名篇,所以学生或多或少的在课堂教学前有所了解。基于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此来实现对他们学习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为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带来支持。
三、开展实践性课后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课后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知识应用空间,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性课后活动设计。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汉字拼写游戏,以巩固他们的汉字知识水平;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配乐诗朗诵比赛,实现对他们的朗读能力,语感应用的锻炼;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辩论赛,来对他们进行语言组织、应用的锻炼。考虑到学生的心智水平,低年级的课后实践性活动可以为班级为单位,即“班级性活动”。中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则可以是年级性活动或校际活动,由此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获得成长和提升。考虑到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优势,教师也可以在母亲节、父亲节等特殊节日,为学生布置“帮妈妈做家务”、“为爸爸洗脚”等德育性时间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获得心智水平、价值观念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更好的实现语文学科的全面素质教育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行为分析,能够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进步带来重要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自己的价值,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科学的学习帮助,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的进步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知识基础,为他们的语文素养构建带来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英红.略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129-130
[2]刘春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