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门战役我军轻敌急躁原因分析

2018-03-22向吕宏

魅力中国 2018年44期

向吕宏

摘要:在诸多金门战役失利原因的分析中,前线指挥员轻敌急躁是导致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个原因很大程度上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结论的认定。对于为什么会让身经百战的前线部队产生轻敌急躁的思想,本文从解放战争全局、我情、敌情、地理环境和实际战场态势出发,对轻敌急躁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正是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轻敌急躁思想的产生,引发战役准备和实施中一系列的错误行为,最后导致金门战役作战失败。

关键词:金门战役;轻敌急躁;原因分析

1949年10月24日至27日,我第三野战军10兵团28军渡海攻击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是役,9086名将士全军覆没,三千余人血洒金门,五千余官兵被俘。此次战役为解放战争以来我军损失最大之战役。

金门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天,毛泽东亲笔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华东野战军:“你们以三个团登陆金门岛,与敌三个军激战两昼夜,后援不继,致全部壮烈牺牲,甚为痛惜…其主要原因,为轻敌与急躁所致。”金门战役失败的原因有诸多,但是轻敌急躁是主要原因,因为只有轻敌急躁了,才会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正所谓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对客观起能动的反作用,主观上的轻敌急躁,导致后续作战中准备不足、指挥不当、判断失明、措置失误。笔者分析,导致10兵团和28军产生轻敌急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全国的战争形势和金厦的地理环境要求尽早解放金門

1949年,我军在取得渡江战役、上海会战接连胜利之后,为防止国民党军队从海上和路上边境外逃,在党中央的部署下,采用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对国民党军部署了两个大包围圈,把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两大重兵集团--白崇禧集团和胡宗南集团割裂开来,为分别围歼创造了条件。第三野战军辖4个野战兵团担负华东地区的解放任务,其中以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执行进军福建任务。从当时全国的形势来说,各作战部队尽可能地解放尽可能多的国土,向刚成立的新中国献礼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任务,各大战略区部队都在快速推进解放战争的战线,谁也不甘落后。

中共中央早在1949年6月就提出准备夺取台湾,战役发起时间起初预定在1949年年底。这就要求10兵团必须速战速决,尽快解决福建沿海岛屿问题,为下步进军台湾扫清障碍。10兵团在金门战役前也曾这样教育部队:向穷追1400里挺进大西北的一野看齐,向转战华北、华东、中原、湘、赣并即将向大西南进军的二野看齐,向从东北打到华南的四野看齐。7月2日,10兵团率第28、29、31军入闽作战,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攻克厦门后,10兵团在福建境内的主要作战对象除追剿残匪外,就只剩下金门的李良荣兵团。

自古以来,金门与厦门即为一体,合称“金厦”。金门扼守厦门通向外海的咽喉,实际上与厦门唇齿相依,互为犄角。历来大陆政权对台澎用兵,皆以金厦为基地,先取澎湖,再下台湾。可以说金门在敌手中,进可封锁内陆,退可屏障台湾;金门若在我手中,台湾海峡的交通线便面临极大威胁,大军渡海,朝发夕至。攻克厦门后,10兵团首长召集第28军前指首长肖锋、李曼村交代任务,要求28军应当抓住战机尽早解放金门。从28军指挥员的角度看:29军、31军已经按照作战计划解放了厦门,剩下的金门就看28军的了,攻金部队担负着打好10兵团最后一仗的任务。

二、对己方战斗力和渡海作战过于乐观自信导致轻敌麻痹

第28军发源于山东渤海之滨,其前身是华野第10纵队,解放战争中,攻泰安、打济南、战淮海,能攻善守,战功赫赫,是名副其实的百战百胜之师。1949年2月9日整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8军,隶属第10兵团。经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入闽作战,由于不断缴获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不少部队的轻重装备已经基本实现了美械化。9月13日凌晨,28军攻打平潭,突击登岛的5个连,面对敌军1个团,坚守一昼夜,由于风浪后续部队在第二天中午才登陆,之后连续作战五昼夜,顺利解放平潭。用肖锋的话来说,平潭之战是28军创建以来损失最小的一次胜利的战斗。之后28军又顺利攻占大嶝岛、小嶝岛、角屿。战斗的胜利,既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也助长了轻敌麻痹的思想。

10月15日-17日,29军和31军对厦门发起攻击,驻守厦门国民党军有近3万人,且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经过激战,我军解放厦门,此役歼灭国民党军2.7万余人。厦门的胜利给了10兵团很大鼓舞,信心满满,认为金门更无问题,情绪上更加急躁。当时风靡的看法是,不怕敌人守,就怕敌人走。10兵团要求部队尽量把敌人有生力量歼灭在大陆和沿海岛屿,不使其逃到台湾,为日后解放台湾增加难度。

战前,肖锋等前线指挥员对大金门岛上敌情的判断是:守军是李良荣兵团2万人不到,都是残兵败将,其中有战斗力的约1.2万左右,工事和火力也不强,容易解决。一厢情愿的认为:即使敌人登陆支援1个团,由于没有工事,只要掌握好船把第二梯队运上岛,对大局也没有多大影响,无非多牺牲一些人,多打几天,最后还是可以打赢的。乐观自信程度可见一斑。

三、对国民党残军的轻视导致情报侦察工作不深不细

我军攻克厦门后,部队的中心工作已向战后重建倾斜,在双方力量的估计上,认为金门国民党军已是残军、败军,进而产生不经过充分准备而急于求成的轻敌急躁思想,因而对金门敌情的掌握不及时不细致,而情报侦察工作不深不细导致对金门守敌规模和战斗力出现严重误判。战前,28军接到兵团电报,敌胡琏一部乘三艘登陆舰撤退到金门海域,具体兵力不详。28军指挥部不知道一艘登陆舰载多少人,只胡乱估计每艘按300人计,事后得知每艘登陆舰装载3000人。金门岛原来确无永久性工事,但由于受到蒋介石重视,10月初开始大规模建设,至金门战役前,在一点红到古宁头之间十公里的海岸线上,修了四百多个土堡,并在海岸一线构筑了由地堡、铁刺网、雷场组成的前沿阵地,海滩后的高地和村落构筑有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阵地。对这些情报,我军都没有深入掌握和研判。

从战后整理的资料来看,现在我们知道,10月24-27日,我攻金部队面对的金门守军为国民党4个军9个师6万多人。此外,在金门战役期间,还有国民党空军114架次执行空中轰炸和侦察支援任务,海军共10艘舰艇提供舰炮火力和运输支援。因此,从双方交战的兵力角度来讲,(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18页)实际上28军以三个半团兵力渡海攻击的不仅仅是驻守金门的李良荣兵团和胡琏兵团,而是当时整个国民党陆海空三军,怎能不败?

如果当时前线指挥员知道,我军攻击金门的第一梯队兵力与守军的兵力之比只有1:6,攻金总兵力(八个团)在规模上仅相当于守军的三分之一,他们再急躁轻敌,也不至于拿那么多官兵的生命去冒险。

四、低估了國民党固守金门的决心导致对战斗的困难严重估计不足

我军占领漳、厦后,金门的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战略意义更加突出。蒋介石认为只要控制住金门,就可将台湾本岛的防御前沿推至大陆沿岸;一旦金门、马祖等近岸岛屿失守,台湾就将直接暴露在大陆面前,将遭受大陆的直接打击,防御前沿将被迫压缩至距台湾本岛极近的澎湖一线。因此,金门已经成为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后必须坚决守住的一个屏障。蒋介石不顾在广州的李宗仁政府的安危,急调胡琏兵团接替李良荣兵团防守金门,同时严令汤恩伯上岛督战指挥。

自入闽作战以来,以前的国民党军大多一触即溃,但在金门出现了少有的以攻对攻、国民党官兵拼死反击、国民党军师级指挥员将指挥所移到作战前沿进行指挥的情况,可见国民党军固守金门的决心之大。金门是一个孤岛,要想活下去,守军必须背水一战,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胜则生、败则死”的单项选择题面前,守军别无选择,只能拼死一战。

五、对战场情况的误判导致企图抓住最后时机“搏一把”的侥幸心理

在金门战役中,对前线指挥员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除了船以外,就是胡琏兵团的去向和潮汐的影响。因为船只准备不足,28军两次推迟作战计划。由于24日午夜正好是满潮,“趁潮满登陆最有利,如再改期,受潮汐和天气风向影响,攻金作战不知又要耽搁多少时间。”抱着这样的心理,最后定于24日夜发起战斗。

对于胡琏兵团增援的情报,10兵团和28军都是掌握的,但是都认为只要船只及时返运后续梯队,我军就能够控制战局,胡琏兵团来或不来,对战役结局都没有什么严重影响。虽然已经侦察到敌人有增援金门迹象,但判断岛上敌人什么工事也没有筑,情况也没有大的变化,抱着“只要我们的船能按设想,将第二梯队及时送上岛,一切都不成问题”的想法,企图乘胡琏兵团还未上陆、李良荣兵团还在金门岛和满潮的最后时机,速战速决、一鼓作气拿下金门。没想到不仅第一梯队船没有回来,李良荣兵团非但不走,胡琏兵团还登岛支援,作战方案、愿望、意图与具体战场实际情况相悖离,最后造成我军4个团打国民党4个军的悲壮结局。

参考文献:

[1]《绝战-追思金门战役》,王洪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