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20以内加法口算能力的几种方法
2018-03-22杨雨
杨雨
摘 要:为提高一年级学生20以内加法口算能力,分别从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方面来探寻提高口算能力的常见方法,具体为:实物教学法、画数线法、接着数数法、凑十法、手指操法、背口诀法。结合实践探索,对一年級数学教师提出四条建议:实物教学不可少、培养数感是关键、纠错关键看思维、口算方法多样化。
关键词:20以内加法 口算能力 十几加几
小学一年级数学以百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为主要内容,其中20以内加法的口算能力,直接影响百以内的计算。所以在一年级上学期探索20以内加法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经过调查,一年级新入学儿童,10以内加法的口算能力很强,10以内减法的口算能力也比较强;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弱,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能力更弱。虽然从认识数和数数的范围来看,入学前儿童似乎能数2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的认数水平是表面的,很少有儿童能从数的位值原则和计数原理的角度来认识和计算。[1]
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十几加几)的口算方法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十几加几)的口算,需要在熟练掌握10以内加法的基础上,理解位值制,就可以进行口算。所以在进行十几加几(不进位)的教学时,就要突破位值制的难点。
例如在计算(1)15+3,(2)3+15中可归纳出如下方法:
1.实物教学法
单纯的看抽象的数字,部分学生可能会把第2小题错算成45,将加数3和15十位上的“1”加在了一起,从而计算错误。这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位值制。理解位值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实物教学。实物教学常常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忽视或一笔带过的方法。然而实物教学确是呈现位值制最好的方法。如,用积木、小棒辅助计算。下图以积木为例。
在把3块积木与15块积木合在一起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3应该加在15的个位上,而不是加在十位上。这样的实物不但能帮助孩子们准确的计算,也渗透了位值制的思想。这里将15块积木摆成10个一摞,和5个一摞的办法,就是为了凸显位值制。如果是散落的摆法,就很难收到效果了。
2.画数线法
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利用它算一算加减法,相信孩子们一定很兴奋。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去解决新知识,符合孩子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如下图,可以让孩子们画一画、算一算。
3.接着数数法
利用“接着数数”的方法计算“15+3”就是在15后面再数三个数“16、17、18”,所以15+3=18.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孩子们用各式各样的实物去理解数字、解读数字,进而感知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形成数感。
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0以内进位加法是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如果20以内进位加法出现错误,那么计算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想计算准确更是难上加难。
1.凑十法
以9+8为例,9再加上1就凑成10,那么从8里面拿出1给9凑成10,8还剩下7,所以9+8=17.
在学习10以内加法计算的时候,让孩子们熟记《凑十歌》,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是很有帮助的。“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朗朗上口的儿歌,不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还能提高计算速度。遇到9想到和1凑成十,遇到8想到和2凑成十,遇到7想到和3凑成十,以此类推。在应用凑十法的时候,你会发现把两个加数中大的数字凑成十更容易。
2.手指操法
一个大拇指代表5,其余每个手指都代表1,左手和右手各代表一个数字,如下图计算7+6,很容易就算出是13了。这种方法的原理仍然是凑十法。
想熟练运用手指操计算加法,首先要能用手指熟练的表示数字,然后再练习计算的方法。
3.背口诀法
在掌握上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想要提高计算速度,要达到看见算式就写出得数的程度,是一定少不了记忆的,下面介绍一下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如下表
表格中没有的加法如2+9怎么样去计算,这就需要了解加法交换律,2+9和9+2得数相同,所以只要背会了这个表格,20以内的进位加法就都可以直接写得数了。
另外,根据加数与和的关系,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可以变成四道算式,如
学生如果能熟练掌握“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2]的规律,对于后续学习20以内减法运算是很有帮助的。
三、教学建议
1.实物教学不可少
一项研究证明,学习者对事物形象的感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用不同的方式识别速度不同:语言描述的识别速度为2.8秒,线条图表的识别速度是1.5秒,而实物介绍识别速度为0.4秒。在教学中,事物的形象越是新鲜则学生的兴趣越是浓厚,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学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3]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对实物的直观感受强过对数字的感受。数字是抽象的,起初是不易于学生理解的,但是如果借助实物进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算式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不能忽略课堂中应该让孩子去经历与思考的实物教学环节,如利用小棒数一数、利用计数器拨一拨、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字与算式。
2.数感培养是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是这样解释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4]
由此可见,数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从《课标》中指出的几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帮学生建立数感。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建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物体或图片,先让学生有直观的数量感受,再从物抽象出数,使物与数建立一一對应的联系。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数学原型,有利于学生从原型中探索数学规律,再利用数学规律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数学原型已经建立,学生就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进而去估计运算结果、计算运算结果。
3.纠错关键看思维
数学课上,孩子们会出现千奇百怪的错误,常常让老师很头疼。但华应龙老师在《华应龙与化错教学》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对学生有价值的差错,我们会引导全体学生,让教室里响起三四次感谢的掌声——为他不盲从的坚持,为他有根有据的说理,为他接纳他人观点后的修正,为他带给我们思考的贡献。这样培养的就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好习惯。”[5]
面对孩子们容易犯的错误,我们先请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及诊断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学事故。既可以提醒其他学生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也可以反省自己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可以一步步鲜活、立体,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也可以让全班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分析错因,并反思、总结避免犯此类错误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纠错、改错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4.口算方法多样化
从小学数学班级授课的实践中,对于数学中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比较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认知,从知识的精炼和整合中来反思解题方法,改进对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的完善,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6]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思维发散的机会,通过让更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孩子们在感受多种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逐步学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交流与讨论中,一方面,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发散孩子的思维;另一方面,在锻炼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基础上,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讨论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内容为学习20以内加法计算与20以内不退位减法计算,为了孩子能打下坚实的计算基础,为今后提高计算能力做好铺垫,教师应该在授课时,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先经历实物计算,再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字,进行计算。重点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在熟练方法的基础上,背诵口诀,突破速度,多管齐下,提高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斌,王梅. 一年级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调查报告[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52.
[2]童松成. 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吗?[J]. 宁夏教育. 1986(06): 29.
[3]于淑春. 浅谈实物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4(08): 176.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
[5]华应龙.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1-102.
[6]林刚. 解题方法多样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数学(教师版) 2015(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