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2018-03-22刘晶
摘 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三维目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利用自身渗透的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注入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历史、体验生活,为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做好充分准备。基于此,文章将从确定情感教育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加以研究,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态度;价值观;指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受新课改教学理念影响,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知识洗礼的同时,发展积极情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历史学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优势明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渗透,让他们都能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受到教育,思想受到引领,使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基于此,文章做如下几点简要论述。
一、 确定情感教育目标
情感是实现人与人内心交流的纽带,态度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外在表现形式,价值观是在情感与态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在思想、想法。三者呈现一种递进式的关系,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历史事件中体验情感,做到情境转换,在转换中塑造价值觀,为确定情感教育目标埋下伏笔。例如,在分析“抗日战争”一课时,可以结合二战时期日本屠杀中国同胞所犯的滔天罪行等视频加以讲解,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民族所受苦难感到悲悯,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时刻提醒学生勿忘国耻。这种“愤恨”、“悲悯”正是情感的表露。“不忘国耻”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思想。在此基础上,逐步确定“铭记苦难,在苦难中寻求光明”的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结合当下社会出现了很多抵制日货这种不理智行为,针对这种不理智行为,将情感教育目标——“理智纪念苦难”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实践教学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二、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比较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体验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促进学生深入研究知识。为此,创设教学情境,将所学知识植入到情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体验历史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促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内容时,师生可以一起布置课堂,再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签约的场景,设置战后领土变化图等相应道具,为突出场景的逼真性,在教室中间也可以放置会议桌,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国家,坐上对应的位置上,待会议开始后,各个“国家”的学生要阐述自己的战后意图以及想要得到的好处,将当时激烈争吵的场景模拟出来。通过场景的设置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都能深刻体会帝国主义欺凌弱国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三、 激发学习兴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大多只是为了达成而达成,浮于形式,没有观察到学生自身是否真正从中产生体会,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通过设置情景、组织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如在学习《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时,通过“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对比”、“青少年接触网络的益与害”等问题进行探讨与辩论,激发学生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对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产生深切的感受与体会。在教学“西周的宗法制”时,通过姓氏、民族、传统节日等不同情景的设置,让学生们有兴趣去了解宗法制,进而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做到关心孝顺父母。而在学习《罗马法》时,教学时让学生们扮演法官,原告被告人,进行案例审判,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进而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四、 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很多历史知识都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展开,比如,就具体的史实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清重点,掌握难点,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加深对历史事实实质的印象,进而再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不断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等。针对这些不同看法指导学生展开激烈争论。有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的学生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有些学生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是,他们本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自己的性命,为祖国的发展、为人民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死其实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尽管争论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在讨论互动中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中历史课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满足新时期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实效性,为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功能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菊花.探析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06).
[2]于萍.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D].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9).
[3]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4]胡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中生中传播、认同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4(10).
[5]李忠护.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0,(14).
[6]辛宝杰.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06).
作者简介:
刘晶,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