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厌学型待进生转化策略研究
2018-03-22李南京刘军龙廷操
李南京 刘军 龙廷操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从“娃娃抓起”,转化农村初中厌学型待进生,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已迫在眉睫。厌学型待进生的转化策略要树立“厌学型待进生”的自信心,家长参与批改作业,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因材施教,关注留守儿童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厌学;待进生;教育
在中国,学习不仅仅成为在校生的主要任务,还是众多在校生的精神枷锁。据有关资料反映,无论是中国本地还是国外、城市还是乡镇、小学还是初中,厌学现象极为普遍,待进生也受到当今社会、老师、家长的普遍关注。“作为基础教育危机的一种表征,我国中小学厌学现象也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
一、 “厌学”“待进生”的概念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待进生是指学习、能力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在班集体中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
“厌学型待进生”不止给自己脆弱的心灵上了一把沉重的枷锁,还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给学校营造了“厌学”的不良氛围。
二、 “厌学型待进生”的因素
(一) 内因
1. 初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初中生的同学圈中,优秀的同学不计其数,然而更多的同学确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毫无优点可言;还有的同学在一次小考中战败,遇到挫折,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勇气,成绩也越来越糟糕。
2. 初中生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
父母对孩子的漠不关心,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对待进生的“恨铁不成钢”,这些都会导致他们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渴望,破罐子破摔,成为老师、家长眼里的“不听话的孩子”,滞留原地。
3.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差
享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同样有一定限度的,若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去约束自己,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变成放纵。初中生大多时候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是他们缺乏周围的引导,没有一定的控制力去约束自身的行为,出现恶习,造成厌学的现象。
(二) 外因
1. 家庭的不良影响
(1)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教育理念中,一向认为“传男不传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思想也屡禁不止,然而也因此波及了祖国的花朵,使他们失去了追求教育的权利。
(2)家庭的自身结构
①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单亲或离异这样特殊的家庭结构更易使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存在感、幸福感。
②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普遍受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今的华夏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乡村化向城市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了城乡建设所需的大批的劳动力,政府鼓励农民“走出大山”,所以大批农人背井离乡,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孩子与父母常年分离,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学生缺少父母的管教,厌学的情绪也日益增长,学习成绩也停滞不前。
2. 教育的缺陷
(1)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很多时候一位教师管理较多的学生,关注点也大都在优等生上,反而对待进生缺乏相应的耐心和精力,缺少相应的工作方式。
(2)教师对厌学型待进生存在忽视,存在歧视“厌学型待进生”的现象。
(3)教师的工作方式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如批改作业的方式。对待千篇一律的作业老师只在错误的答案上标注,忽视其他正确的答案,尽管可以提高批改作业的工作效率,但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 厌学型待进生的转化策略
(一) 树立“厌学型待进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得出“一个人只要有自信,就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的结论。自信心对厌学型待进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也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活的出彩,遨游天际。
1. 多鼓励少批评
教师可以发现并鼓励学生进步的闪光处,让学生知晓其自身的价值,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当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写出了一道题的解题思路,可以鼓励他“真棒,再试一试,”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到温暖,增强解题的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2. 自尊
為人师表,尊重他人是必备的修养。不管是同事还是学生,都应学会尊重对方,不可歧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二) 家长参与批改,走进孩子内心
厌学型待进生的转化需家长和学校共同合作,搭起沟通的桥梁,才能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转化厌学的现象,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温暖孩子孤独的心灵。
(三) 教育是转化厌学型待进生的关键
1. 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同样,待进生的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知识缺乏等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如有的是留守儿童,就需要给予心灵的关爱,有的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自信,就需要多多鼓励孩子们,提高自信。
2. 关注留守儿童
作为一名老师,要尽可能与同学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可以定期与其父母视频,微信,加强亲情间的联系,与他们沟通孩子的近况,激发其学习动机。
监督孩子每日一记,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方面都让他们感到幸福。
参考文献:
[1]李小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3]苏慧英.做好待进生转化的工作艺术[J].新课程(教师),2010,4.
[4]雷强.农村初中数学“留守儿童”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7.
[5]道格拉斯·马拉赫.东方少年:阅读与写作[J].2015,8.
作者简介:
李南京,刘军,龙廷操,贵州省毕节市,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杨家湾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