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与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2018-03-22刘素娇

祖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职业化辅导员

刘素娇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医学院校辅导员现状分析,对怎样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化 稳定健康发展

高职医学院校的辅导员是从事德育工作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骨干力量,是医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医学生发展的人生导师。然而目前高职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数量不足、专业知识结构多样化、晋升难度大、职业幸福指数不高、流动性大等现象,势必会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稳步发展,更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拓宽新的晋升渠道等应成为高职医学类院校的工作重点。而这势必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建设,切实做到医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因素

现阶段高职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總体上呈现:辅导员年龄年轻化,专业知识结构多样化,辅导员陷于日常事务的管理中,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等特点。造成了对辅导员的角色认识存在偏差,职业幸福指数不高。

(一)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

现阶段的高职医学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辅导员的学历大多是本科毕业,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工作热情积极,与学生交流通畅、代沟比较小;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合理的认识,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将辅导员工作作为可以从事终身的职业,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的理想年限为1~4年,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部分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过渡,这样就造成辅导员队伍的极大不稳定。

(二)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职类辅导员的专业大多数是工科、理科、文科等与学生管理工作关联不大的专业。虽然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可以使医学生拓宽视野,学会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但也使辅导员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不具备系统性与理论性,只局限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表面现象,更不用说进行深层次的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这不仅不利于辅导员个人长期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熟繁荣。

(三)日常事务繁琐,进行科研和学术研究的时间不足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这三个方面具体为:班集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社会实践、网络行为的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以及危机干预、贫困自助和评优评先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精心组织、策划和监督;日常的事务管理工作与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需辅导员不厌其烦,事事关心;学生的发展指导,关系着医学生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辅导员做到“有形”和“无形”的引导,这些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倾注巨大的精力。另外由于大多数医学类高职院校没有严格按照1:200的比例或部分高职医学院校的专职辅导员还需从事大量的行政工作,多头管理、角色复杂化使得辅导员整天忙于琐碎事务,整天劳累,身心疲惫,更不用说有时间和精力对实践和科研工作相结合。

(四)待遇较低,职称晋升比较困难

建立长期、合理、有效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激情和战斗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但在现阶段的高职医学院校内,相对于专业教师,缺乏公平感,辅导员的薪酬待遇偏低。

教育部的24号令中明确指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有许多优秀的辅导员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学校关于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制度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明确的相关文件或可操作的条例。

(五)自身能力建设薄弱

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处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底端,工作岗位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使得缺乏对自己辅导员工作角色的正确认识,工作成就感不高;有部分辅导员认为,辅导员是“‘保姆”、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万金油”,只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部分高校实行学生管理一票否决制,使得辅导员认为只要能保证学生安全。造成重实践经验、轻理论研究的现象,使得辅导员在学术研究和科研方面处于尴尬的境遇。

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对高校的要求

辅导员职业化对于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具有重要作用。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在高职医学院校处于起步阶段,要做好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需要学校政策的倾斜和保障。

(一)建立严格的选聘制度

高职医学院校辅导员的选聘要结合本院校自身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来设计。医学类院校在选聘时,要尽可能选拔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注重选拔一定数量的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优秀毕业生,促进辅导员对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专业发展的指导,培养一些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也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的辅导员成为专业教师队伍中的学生管理专家,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力度,积极创建有利于辅导员进行科研的环境

高校辅导员应是一支稳定发展的专业队伍,辅导员应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训练;具有专门的专业知识支撑,并具备在学生管理工作领域进行科研与学术研究的能力。

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通过基本工作素养培训,帮助辅导员梳理已掌握的政治理论体系,使相关政治理论更加灵活、生动地运用到相应的医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法规及基本管理制度的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高职医学院校的管理制度、对辅导员的业务要求,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理念和基本原则;通过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帮助辅导员提高其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职医学院校还应积极创造有利于辅导员进行科研的条件,并为辅导员队伍的科研工作提供平台,促进其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业务领域中进行研究与创新。鼓励辅导员申报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科研课题,并设置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经费和课题项目,提倡、鼓励、并组织辅导员进行课题研究。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辅导员业务交流会、研讨会,不定期邀请有经验的辅导员或专家以及省级、国家级辅导员大赛获奖者进行业务水平和科研方面的交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交流会,有助于辅导员进行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水平。

(三)拓宽辅导员的晋升渠道

高职医学院校应切实做好辅导员的人才流动工作,主要是“转”、“提”和职称晋升。“转”主要是指专职辅导员向学校内部科研、教学和行政岗位流动或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脱产考研究生的形式进行社会转岗。

“提”:主要是指专职辅导员被提拔为党政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和专职辅导员的经历,可以向校内管理岗位输送或向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部门推荐。

高职院校应尽快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比例的专职辅导员职称晋升指标。

三、职业化对辅导员的要求

辅导员应秉持学习型心态,实现个人进步与价值体现。高职医学院校辅导员应在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的基础上,确立自我学习的计划,拓宽知识面,逐步掌握学生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拓宽学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做好医学生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和引路人。不断地进行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新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

根据职业化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需求,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特长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通过参加相关研修培训、课题研究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研讨会,增进与同行辅导员的交流和探讨,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激发自我的创新和科研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最新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建设与工作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蒋武鹏.高校辅导员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2,(32).

[3]邓寿群,黄洪强,甘雅芬,刘民.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现代阅读.2012,(12).

(作者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化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试述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职业化艺术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