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医德现状的探究

2018-03-22耿娟

祖国 2018年2期

耿娟

摘要:当前部分医学生的医德水平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部分医学生医学责任感差、医德良心缺失、医德保密性差、医患关系紧张等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足够重视医德培养;医疗市场中的不良现象对部分医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效果差强人意;医学高新科学技术对部分医学生的伦理观念产生冲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培养医学生医德的相应途径:树立志向,学习医德;恪守医德,知行合一。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现状 医德缺失原因 医德培养途径

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生应履行医学“爱人、行人道”的神圣使命,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医疗实践中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医德水平,推动医学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一、医学生医德现状

(一)部分医学生对学医的动机存在盲从性

目前医学生存在的医德问题主要体现在医学责任感差、医德良心缺失、医德保密性差、医患关系紧张等方面。在高考结束选择专业时,部分医学生是出于对医学专业的认同和热爱,认为医学救死扶伤,无上光荣,毅然选择医学专业。但也有部分医学生是因为高考分数限制,迫于父母长辈、亲戚朋友的压力才选择医学专业,亦或是认为医学专业毕业后容易就业,学医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些动机表明部分医学生在选择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时,存在不确定性,没有明确目标,缺乏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容易盲从。

(二)重技能学习,轻品德培养

目前,我国医德培养出现学校学习不重视,医院实践未落实的现象。在学校学习阶段,医学生更倾向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未足够重视医德培养相关课程。他们平时专业课课程多,内容杂,把《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等医德培养相关课程作为繁重专业课之余的调剂课程,放松身心,不予重视。在医院实践阶段,临床教师多注重考核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忽视医德水平的培养和考核。

二、部分医学生医德缺失的原因

(一)未足够重视医德培养

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而高尚的道德品质来源于长期的,系统规范的医德培养。由于医务活动的特殊性,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尤为重要,是提高医术的助推器。目前,多数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医德培养课程,但在课时设置、学分设置、考核方式等方面完全无法与医学专业课程相媲美,并没有把医德培养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这种态度和做法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医学生们,导致他们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去接触、学习医德培养相关课程。

(二)医疗市场中的不良现象对部分医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市场经濟条件下,医院在由单纯服务型转为服务经营型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导致医务工作者为了获利而不顾医德,做出违反医德甚至违规违法的事情,增加了医患间的物化因素,淡化了医患关系。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谁出的钱多,送的礼多,向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就好,更有甚者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获得名利的平台,把听诊器、手术刀、诊断书等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本和工具。种种不良现象容易导致部分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对医德的实践价值产生怀疑,形成重技能,轻服务的理解偏差,在毕业后就业时放弃原来的崇高理想,选择工作清闲,礼品丰厚的科室,忽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包括学校学习和医院实践两个阶段。在学校学习阶段,医德培养课程课时量少,多为单向的理论灌输,内容抽象,方式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并不能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多数医学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医德培养课程专业老师,多由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老师代为授课。在医院实践阶段,临床教师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学生传播医院优良的医德医风,自身优秀的医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和谐的医患沟通方式等,加之医学生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医德问题理解不透彻,理论脱离实际。种种不完善造成我国医学生医德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四)医学高新科学技术对部分医学生的伦理观念产生冲击

“在医学领域,基因研究、克隆、辅助生殖技术、器官移植等医学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战胜疾病、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希望,然而也引发了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冲击着部分医学生的伦理观念。”例如辅助生殖技术将神圣的婚姻家庭演变成医学生物实验室,使男女无需配偶也能生育,对传统婚姻家庭道德观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基因承载着个人全部生命秘密,泄漏后会影响个人和家族成员正常生活工作。

三、医德培养的途径

(一)树立志向,学习医德

立志是指医学生根据自己的道德认知和人生追求立下的所要实现的道德理想和目标。[1]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可以增强医德培养的自觉性,帮助确立道德志向,激励和规范道德行为,自觉主动的提高医德修养。学习,包括学习医德理论知识、人文知识、医德榜样等优质资源。医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从而提高自身的医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加强自身修养。

(二)恪守医德,知行合一

慎独作为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指医学生在个人独处时仍然坚持医德信念,恪守医德原则规范,不做与医德相悖的事情。慎独是古代医德传统对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普遍要求,也是医德修养日臻完善的途径。医德培养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而不见于行动,就永远达不到既定目的。在医德培养中强调实践有其特殊意义:首先,实践是检验医德培养正确与否的标准。医学生的医德认知是否正确,检验医学生知行是否合一,只有实践才能证明。其次,实践是推动医德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医德品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龚玉秀,方珏.医学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黄丹华.医学生医德现状及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03).

[3]耿瑞.医学生医德现状调查及医德精神培养的建议[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02).

[4]陈凯.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问题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03).

[5]王云岭.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反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4).

[6]尹秀云.医学生之医学伦理素养教育剖辨[J].医学与哲学,2006,(01).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