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片话语解读及思考

2018-03-22王煦之

祖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中国共产党

王煦之

摘要:《中國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国际宣传片在海内外的成功代表着中国政党类宣传片制作的成熟。为了能够对该宣传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从国际传播视角出发,对其进行话语解读与分析,以期为政党、国家更好地树立国际形象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国际传播 国际宣传片

2015年上旬,由复兴路上工作室创作推出的3分7秒的《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英文国际宣传片受到热捧,其简介、真诚、接国际“地气”的话语表达获得了国内外网民的点赞与认可,成为了中国民间团体对外交流时在活动中频频播放的“开场白”。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捷带队的中共友好代表团在老挝和柬埔寨的交流活动中,每一次活动都要播放该短片。

在众多的网友评论中,提到的频率最高的一词便是“国际范”。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该宣传片实际上很好地运用了国际传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让受众群体获得感、认同感更加强烈,能够引起共鸣。其中,解说词在视频中扮演了核心和灵魂的角色本文主要对此片中的解说词话语加以解析,试图在其与国际传播形式、手段、理念方面所呈现的契合点中寻找我党形象宣传之规律。

一、身份塑造:由“庙堂”到“民间”

《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作为一部“民间口径”、“官方出口”的政党形象宣传片,在解说词的设计上选择了脱离庙堂话语体系,以精英文化的叙述口吻,站在民间草根的视角上阐述了中国政治体制中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其框架建构相比于惯性思维下出品的制式宣传片而言,更加符合国际视野下的人文关怀精神。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之线搭遍全球,要和外媒撘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宣传片中,解说词脱离官方话语,不作大而论道式的政治评论,不讲格局庞大的大国战略,甚至片中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做明确的表述和阐释,只是在最后提到了“8000万党员”,以体现其团结和进取之力。结尾处以中国共产党的印章做符号暗示。

在身份塑造方面,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为“我”和“国家”。一方面,“我”代表的是党员的一份子,国家的公民,两者不可分割。另一方面,这同样也是家国同心、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中国特色之体现。片中,不同职业、不同角色的人物,都通过独白的方式向观众表达出自己的心理诉求,而最终的落脚点则是“对实现梦想的奋斗”这一层面,更加自然地贴近了“中国梦”的理念之中。带有BBC主流片的话语表达,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国在对外传播中更加注意到对契合点的寻找。西方国家、政党所强调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存在于所有的民族文化之中的,也是各类文明所共有的。

在西方话语体系仍然掌握着主导权的今天,政党身份的塑造是个极其敏感而复杂的程序。在避免文化产品被狭隘化、意识形态化的同时,又要大胆将原有的惯性宣传模式加以突破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有意识地将叙事落点从国家精英转移至人民大众,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属性的正确认识在视觉传播中的准确体现,也是国家形象宣传努力祛除精英主义的自恋倾向,更加“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实际传播效果的务实之举。

二、理念共享:从“念想”到“理想”

习主席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长期以来,中国故事乃至中国共产党故事,在外域所见带有非正常色彩。并且长期以来,宣传模式形成了固化,包括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叙事方式、话语形态等等,主要特点为:单向的宣传思维而非双向的传播思维,较多集体叙事而非个体叙事,较多宏大话语而非民间话语,较多正面信息而非负面信息。如何将我们的理念有效传播,是一个长期课题。而这部短片也呈现给人们一个新的传播姿态:以平凡呈现人物,以人物呈现故事,以故事呈现理念,以理念呈现理想的“阶梯式”传播模式,将观念上升为理念,将念想升华为理想,从而把我党的基本立场、态度等借以传播。这就是文化观念的软传播。美国则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实力,借各种强制或者非强制管控手段,将本土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通过影视出口、传播等方式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以此消减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社会公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根本上攻占中国“文化堡垒”和同化中华民族的目的。这是需要我们加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讲,要想攻占“文化堡垒”,对于两方面国家而言都不是易事。经济所占的因素尚未考虑,历史根源、民族认同等不可抗拒的阻力也是需要考量的一部分。因此,这是一场持久的外宣战、舆论战。获得先机、把握主动的一方为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正在为“文化战争”助力。

理念的认同,需要从传播和共享开始。正如爱森斯坦所说,“在电影辩证法语言的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是故事的电影,不是轶闻的电影,将是概念的电影,是整个思想体系和概念体系的直接表现。”片中,“我想明年有个好收成”“我想娶个漂亮媳妇”“我想开个小饭馆”“我想大家都不打仗”等民众的“念想”,正是一种“共享”的姿态和话语表达。这在过去的国家、政党宣传片中是不多见的。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展现”,展现的是“实力”、“精神面貌”、“方略”等,给国外受众展现的是一种“dragon”的形象,具有侵略性、潜伏性,或是“高深莫测”、无法直接理解。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中高语境的含蓄、内敛有关,不同于西方文化以及交流之中的低语境,前者缺乏的是最基本的“简单交流”。而在这部短片中,身段放低的成员,开始进行自我诉求,隐性体现出“人道主义”的色彩,提出了许多世界人民共通的“个人念想”,最后用政党的“奋斗目标”,即“中国梦”加以归结,体现出“中国梦”的共享性,是每个公民的,也是大家共有的;是个人的小目标,也是共产党员奋斗的大目标。

三、印象植入:破“刻板”为“张力”

在国际传播视野下,印象往往具有长久性、持续性。印象是建立在对传播事物长期或大量的内容传递后形成的泛化认识和评价。国家或政党的形象不可能成为每一个人优先度最高的关注点,只能作为次要或偶发性选项。在这种情况下,“印象分”极为重要。由于印象代表的是对事物的第一感受以及总体的模糊认知,所以感性的素材往往占据很大比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党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向世界传播、塑造自身形象,植入中国共产党的新形象。这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在过去对党的宣传,大多以国内传播为主。国际传播方面,又多以政治、经济的往来为主。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大多出现在国际新闻、会议文献之中。软宣传方面,英美流行影视剧中“他塑”的中国人形象越来越多,且与上世纪塑造的“他者”形象相比提高了还原度,但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意识形态等的不同,“他塑”的过程仍然有许多冲突:中国人的形象在欧美影视中“他塑”过程中总体呈脸谱化、负面化。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与英美国家不同,由于其本身的政治导向,这类影视作品中出现对中国政党的调侃也是家常便饭。

总体来看,这种对我党的印象大多为刻板、生硬、教条甚至虚伪的。一方面与西方国家政治上的图谋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我党对自身形象的国际传播力度欠乏有关。《在路上》也在用一种新的理念和姿态,力求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富有张力、活力的政党形象。当然,仅仅靠一部、两部短片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和各国不同类型的有关我党我军的负面文化产品相抗衡。

四、结语

中国人并非没有警觉意识,在吸食“资本主义鸦片”的同时,也会不自觉的披上“爱国爱党”的保护膜。然而,细思极恐的是,这层保护膜是否真的坚不可摧?一味“防御式的吸收”真的是持久之计?诚然,“走出去”也成为了共识。国家输出的文化产品,又有多少能够在国际上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在国际的印象分上提高了些许,但并不是本质的变化。政党形象、国家形象,需要深入国际的“人心”,需要不断探索努力,才能真正掌握国际话语权,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

参考文献:

[1]田丽.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

[2]任孟山.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国际传播学思考[J].对外传播,2015,(04).

[3]侯洪.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界说、发展策略及国际传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4]常江,王小培.正视差异、尊重规则: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片传播策略分析[J].对外传播,2015,(03).

[4]任孟山.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国际传播学思考[J].对外传播,2015,(04).

[5]古立新.高等院校环境道德教育略探[J].西北师大学报,2004,(02).

(基金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外国影视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曲解问题和应对策略”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10332025Z;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學院。)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