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向善:新时代德育的价值导向
2018-03-22辛世俊
辛世俊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将“激励人们向上向善”摆在道德建设的重要位置。向上是一种自强不息、勇往无前的奋斗状态;向善是人们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逻辑,是维持美好生活之必须。新时代德育的着力点在于凝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通过凝聚思想共识、强化教育引导、重视榜样引领作用、发挥制度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强人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使人们向往和追求向上向善的、有道德的生活。
关 键 词 新时代;向上向善;德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这段话将“激励人们向上向善”摆在道德建设的重要位置,意义十分重大。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思进取、不愿向善,其他道德规范和德性教育都将缺少根基,也难以取得实效。
一、向上:源自人的未完成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流传在民间的这句话虽浅显易懂,却包含深刻哲理:人是未完成的,即人是一个不满足于当下的存在。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有追求。所谓人生的规划、理想、信仰,大都是指向未来的。思考未来、谋划未来,有理想、有信仰,无非是希望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的未完成性,在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中,有很好的体现。《荀子·大略》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皋如也,巅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这段话,孔子针对子贡厌倦学习,希望去事君、事亲、妻子(理家)、交友、耕作等想法,给出回答,指出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都不能停止学习。
人提升自己,无疑具有道德的意义。
其一,向上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向上非经努力而不能达致。一旦确立向上的志向,就需要不断地与懈怠作坚决的斗争。因为,提升自己难,任其堕落则易。拿学习来说,要想有所成就,绝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所以,古代才有“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断臂求法”等感人故事。《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意思是,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时不追求向上的道德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砥砺奋进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战胜艰难困苦,不断走向光明的未来。
其二,向上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奋斗状态。在路上,是一个不忘初心、不懈前进的过程,只有在路上,不被淘汰出局,才有望实现人生的目标。最难坚守的是初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忘记来路,被淘汰出局的人何其多!1930年1月5日,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在文章的最后,毛泽东富有诗意地描绘了革命高潮就要到来时的情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2]有谁会想到,就在毛泽东写下这段文字后的十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会一帆风顺,如果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那就一事无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道:“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赶考永远在路上”等等。“在路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始终保持“在路上”的心态,才有希望到达辉煌的终点。
其三,向上是一种勇往无前的斗争精神。要向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精神的羁绊与干扰,只有志存高远,坚定信念,才能心无旁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理想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实现新时代伟大使命时,提出“伟大斗争”的概念并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壞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3]必须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要郑重提醒自己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既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二、向善:维持美好生活之必须
善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价值判断,汉语中有大量与善有关的词语,如善举、善言、善行、善根、善政等,都是指美好的事物。孟子说:“可欲之谓善。”这里的“可欲”并不是指身体的欲望,而是意味着事物的生成与发展,譬如,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万物之所成就是善。在人为的世界里,实践即为善,美好的世界是人们劳动的产物,我们赞美创造,其实也就是赞美善。善是成就,是创造,是生生不息。
在人际关系层面,善是人们对美好品行的价值判断。善是会意字,从羊从言,意思是像羊一样说话。羊在中国代表着温顺、吉祥、美好。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像羊一样温顺,才会和谐、幸福、安康。善有层次,亦有境界。老子说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颜回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意思是说,人以善意对我,我以善意对待他;人不以善意对我,我也以善意对待他。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报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是以水的就下、不争、坚韧、利他等德性来比喻人际关系中的善行。《大学》中提出“止于至善”,意在达到最高的、最完善的境界。《国语·晋语》言:“善,德之建也。”《左传·襄公三十年》曰:“善,人国之主也。”以德治国,也就是以善行天下。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善是生活的逻辑,向善是维持美好生活之必须。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恶虽能得逞于一时,但善始终是社会的主流,否则社会不会发展到今天。既然人有向善与向恶的可能性,那么,就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告诫人们:“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是说,看见善良,就想去追求;看见不善的东西,就像手碰到滚烫的水,赶紧躲避。孟子指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荀子·修身》中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易经·坤卦》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与道心的斗争使人们认识到向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性不是“本善”,而是“向善”。“本善”不需要努力,而“向善”则必须律己、克己、责己。“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形象地说明了“向善”的艰难。
古圣先贤为什么强调善德善行?这是因为“与人为善”是人们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人们趋之于善,而不是趋之于恶,是因为“取予互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要求要达到的是双赢、共赢,而不是损人利己。社会只有扬善惩恶才能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孟子说的“可欲之为善”,是说“心的可欲”,是一种向善的力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功夫,说到底就是让心向善的功夫。善心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只要心向善,就能产生成就自己的力量。心向善,生活才有意义,才值得活着。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中说道:“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努力才使得目的与过程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才使得目的赋予整个过程以及每一步以意义。向善赋予生活—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程—以意义。”[4]正是向善赋予了生活的意义,我们才愿意生活,才期待美好的生活,才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新时代德育的着力点:凝聚
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向上、向善的“向”字是“朝向”“努力”的意思,这种努力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现在有人认为“真正的善良,是一种本能”。这种观点将向上、向善完全歸结为个人的问题,好像与社会没有关系,似乎德育是多余的,教育是无用的。而我们则认为,向上、向善当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对于社会来说,德育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第一,凝聚思想共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观的分歧、分化、分裂日趋严重,各种观点激荡、交锋、纷然杂陈,使人无所适从。譬如,有人在网上说,“白毛女欠黄世仁的钱就该还,欠账还债,天经地义,没有什么不对的”;还有人说,“如果站在国家及民族的立场,如果遵守当时的法律,那么,李大钊的言行,当然构成刑事犯罪,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制裁”。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什么是向上?什么是向善?还有没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这是德育不能回避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5]对于历史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些推动历史进步、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行动才是值得肯定的、向上向善的行为;相反,那些阻碍历史进步,代表反动、落后势力,不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行动,就是不值得肯定的行为。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进步的力量,虽然弱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那些代表腐朽、没落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最终必然灭亡。毛泽东提出的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习近平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标准,是我们判断历史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当代中国,一切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言行都是向上、向善的,都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而那些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那些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那些反对改革的行为,那些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等,都是错误的,都是应当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的。“多元”不等于没有主导,“多样”不等于没有共识,“多变”不等于没有方向。我们应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德育的政治方向,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第二,强化教育引导。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民开讲”使信息出现“流动性过剩”,“碎片化叙事方式”使人们难以概括思想的精粹;海量的信息大大稀释了思想的深度和浓度,相互矛盾的观点令人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在这种形势下,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引导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譬如,有人指出,善根源于内心,善是本能,不要进行善恶判断,让历史去检验,等等。我们必须批评这种错误的观点。向上、向善不是本能,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养成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是十分明确的,也是必须回答的。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绝不是没有任何导向的、任意的、说什么都行的。我们坚决反对“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在全社会将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家庭的德、个人的德立起来,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这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的幸福安康。那种否认道德作用、否认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弱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种种想法和理由都是十分有害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6]
第三,重视榜样引领作用。现在有些人提倡自主意识,反对灌输,不愿意向别人学习,内在地拒斥榜样的作用。其实,向上、向善需要引领。古人讲“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等,都是说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儒家非常重视上对下的示范作用。《孔子家语》记载—“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寬,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意思是,国君首先能做到仁,然后大夫也就会做到忠于国君,而士也就能做到讲信义,于此,民心就会敦厚,民风就会淳朴,这是教化的结果。
2017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此后,一大会址每天接待约5,500人次,这充分说明中央领导的示范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毛泽东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树立了三个典型:张思德、白求恩、愚公。毛泽东善于选树普通人作为模范、典型来教育群众,毛泽东时代的雷锋、王杰、欧阳海等都是普通的战士。其实,生活中并不缺乏凡人善举,城市、乡村、学校、企业、机关、商店等,大量向上、向善的事迹就发生在老百姓身边,让群众自己评选先进典型的过程,就是人人学好、人人向善的过程。一个个身边的“小人物”站上道德“大舞台”,一个个可信可学的身边好人感召人、影响人,激励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形成道德建设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动局面。让身边的模范成为正能量的代言人,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是最接地气的德育,值得大力提倡。
第四,发挥制度、政策的引导作用。德育是言与行的有机统一,行更胜于言。从国家层面而言,“行”不仅是干部的示范,还表现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与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7]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就是最好的德育。“德福统一”,奖惩分明,使有德之人得到好报,作恶之人得到惩罚,德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使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全党的事、全社会的事,只要我们秉承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新时代的德育一定能够为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3][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15-16,4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
[4]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234.
[6]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