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
2018-03-22陈炼汤莉
陈炼,汤莉
(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1 我国当前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规模尺度大
尺度一直是规划界探索并强调的一个问题,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设计都讲究尺度宜人和尺度合理。尺度宜人是对空间的尊重,也是对在空间里的体验者一种负责任的行为结果;尺度合理则是对设计任务要求的正确反馈。我国当前城市住区规模大多在10~30公顷之间,而一些郊区开发的“大盘”规模甚至达到1~3㎞2,过大的住区规模导致住区趋于一种自我封闭、自我完善的格局:城市住区为保证私密性和安静的环境,将本应横穿住区的城市道路加以改造,改造成“通而不畅”只对住区内部服务的居住小区级道路,住区活动空间也设计成内向化的空间,并设置围墙、隔档来保证其安全,进一步导致城市住区的封闭与独立,也使得城市住区游离于城市系统之外。
1.2 功能单一
我国城市住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里坊——街巷——单位大院——封闭小区四个阶段,单位大院和封闭小区都是功能单一的聚居点,主要以居住为主,并配套有相应规模的服务设施,如零售商业、幼儿园、会所等。我国城市住区功能单一也导致住区中建筑种类少,沿街立面千篇一律,使得住区多样性大大降低,从而也导致城市住区可识别性不高,居民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图1)。
图1 我国几种常见住区空间模式图
1.3 缺乏视觉多样性
城市住区环境的好与坏,最直接的反应便是视觉多样性,视觉多样往往可以振奋精神。建筑物的构成如建筑性质、建筑形态、新旧程度、建筑色彩等又决定着是否可以塑造出视觉多样性。我国传统城市住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严格的指标控制、粗犷的设计方式等,视觉多样性一直比较欠缺,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景观环境设计,都缺乏能够激发人想象并取得居民认同的作用[1]。
1.4 单一固定的设计思路
“以人为本”一直是我国强调的一个基点,规划设计也是一样,尤其是城市住区,有着严格的规范规定,例如,日照间距与朝向,据规范规定,要保证所有单元住宅每天至少1h的连续日照,住宅的朝向以南北朝向为主,导致我国城市住区设计均以南向建筑高度来确定日照间距,形式上则为重复联排式设计。这些规范与设计思路都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立足点,值得称道,但其导致的结果是单调、简单以及批量化生产的城市住区设计。
2 多样化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
2.1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的多样化城市住区设计
开放街区在我国古代早有渊源,比如在我国宋朝,商业比较发达,买卖打破了市坊的限制,大街小巷商铺林立,包括当时的苏州、杭州、开封等都是如此。这也说明开放街区有利于消费,合理宜人的尺度、良好的通达性,有利于社区交往的产生,进而提升社区活力(图2)。
图2 开放街区基本模型
2.2 小尺度、大开放、丰富街道空间
丰富宜人的街道空间有利于吸引人流,促进社区交往的产生,同时交往也更加安全。在国外,街区规模普遍比较小,街区尺寸往往在200m以下,这种开放的小街区更容易形成丰富、有趣的街道空间[2]。我国城市街区的尺寸往往都比较大,街区活动空间主要在街区内部,每个大街区都彼此独立,沿街一般是住宅的山墙面,这种消极的边界一方面不利于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也更容易滋生不安全的因素。
2.3 功能混合、配套完善、提升住区活力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余两个”[3]。这些功能目的是保证人流的存在,保证在这个区域中的人能够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功能混合这一方式在我国的建设活动中一直被强调,功能混合代表着便利性以及生活、工作、娱乐、休闲、购物等更多的选择。一直以来,我国城市规划活动受功能分区思想影响比较大,严格的功能分区也导致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如各功能区之间联系不紧密、通勤率过大、交通拥堵等。我国城市住区建设讲究用地条件较好、相对独立、以保证其私密性,所以城市住区功能单一,居住为主,只配套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零散商业、幼儿园等[4]。为提升住区活力、丰富住区多样性,在不违背功能分区原则的前提下,城市住区土地也应混合利用,适当植入办公、商业、休闲、娱乐,同时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住宅组合,以塑造街道空间和景观的多样性。
2.4 窄断面、密路网、增强城市微循环
1956年,建筑师科斯塔为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制定了新的总体规划,该规划除了过分追求形式之外,城市交通设计也比较超前,设置了货运交通专用线,地下通道和步行街,并在主干道交叉点设置大型立体交通。然而车行道尺度过大,行人过街不方便,加上缺乏人情味,整个城市缺少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在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城市住区建设中,适当将城市道路断面减小,加大城市路网密度,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微循环、加强城市多样化的建设有积极的意义(图3)。
图3 住区路网形式的转变
3 合理的差异性设计
合理的差异性设计指的是在符合相关规范和功能的前提下,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对不同立面的处理,入口特征设计、建筑高度和建筑进退的控制、景观特征的设计等方面寻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助于城市住区多样性提升及可识别性塑造。
3.1 不同立面的处理方式
立面对于城市住区多样性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城市住区建设中,立面往往是单调的山墙面,连续的山墙面联排过去形成消极的城市沿街界面,城市视觉多样性、城市活力等都受到比较大的影响[5]。在进行城市住区立面设计时,应在统一中寻求差异,以单个街区为设计对象,通过沿街裙房及塔楼高度的变化、建筑立面多样化、建筑色彩的变化等,形成或旧或新、或高或矮,或简单或复杂的良好视觉效果,从而激发想象和吸引关注,塑造丰富、宜人的街道交往空间(图4)。
图4 常德大小河街立面
3.2 入口特征
城市住区入口空间关乎住区归属感问题,也关乎着住区多样性设计,然而我国传统城市住区入口基本上是由门禁和保安室组成,少数住区会设计一个简单的门头,这种缺乏细节和深度的入口空间设计显然是不利于住区多样性的塑造的[6]。入口空间应结合当地文化、环境条件、住区设计理念、主要针对群体等方面进行特色设计。长沙南园小区结合原有住宅建筑现状,通过建筑外立面及入口空间改造,大大提升了其可识别性和多样性(图5)。
3.3 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在我国的建设活动中也受到严格的控制,一般开发商都会顶着上限建设,以谋求利益最大化,过于统一的建筑高度无疑不利于住区多样性建设[7]。建筑高度的变化可以带来很直观的视觉多样性,因此,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住区建筑高度的控制应进一步细分,而不是对整个住区高度进行控制,应将视觉多样性纳入整体考虑范畴,形成高低有致的良好建筑轮廓线。
3.4 建筑进退
建筑高度控制主要是垂直方向上的多样性,建筑进退则主要是水平方向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人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在我国城市建设活动中,建筑退同一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是一致的,这种处理方式也形成了比较单一的街道空间。应在满足建筑退让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建筑物进退距离不同的控制,塑造尺度宜人、丰富多变的活动空间,增强住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提高交往的可能[8]。
4 结语
城市住区多样性设计从大的方面来讲,关系着整个城市甚至片区的多样性设计;从小的方面来讲,则关系着住区可识别性、归属感及住区交往活动的建设。实践也证明,小街区更有利于城市住区多样化建设,如何在小街区中寻找多样性,进而实现大街区多样性,改进单调、无趣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5 某小区入口空间设计
[1]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8.
[2]凯文·林奇,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
[3]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143-151.
[4]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1.
[5]张朝蓬.历史性居住社区场所意义探析及其现代启示[D].重庆:重庆建筑大学,2000.
[6]林蓉.城市住区的多样性设计策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
[8]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