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放线菌病的防制

2018-03-22

兽医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放线菌革兰氏致病性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是多种致病性放线菌引起动物和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羊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以颜面、下颌、乳房等处出现肿块为特征。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如及时对该病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常可收到较好效果。现将羊放线菌病进行介绍,阐述防制措施,供羊生产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一、病原体

放线菌的种类较多,广泛存在,只有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等个别几种具有致病性,其他多数放线菌不具有致病性。牛放线菌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不能运动,也不形成芽孢,有长成菌丝的倾向。在培养基上呈杆状或棒状,可见X、V或T型排列的菌丝。在病灶中有肉眼可见的帽针头大的黄白色小菌块,呈硫磺颗粒状,呈灰色、灰黄色或微棕色。菌块中央呈革兰氏阳性,周围为革兰氏阴性。林氏放线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病灶中菌块为革兰氏阴性。对干燥、高热、低温的抵抗力较弱,80℃条件下,5 min可将其杀死。常用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敏感,但药物较难渗透进病灶中,所以不易达到杀菌效果。另外,金色葡萄球菌、某些化脓性细菌感染对本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二、流行病学

放线菌主要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饮水等环境中,也可存在于羊、牛等动物的口腔及上呼吸道中。在临床上,因口腔黏膜或皮肤上有损伤时,该菌感染后可引起发病。该病呈散发流行,据报道,羊只放牧于低洼湿地时,常发生本病。董书昌、张玲萍等在《小尾寒羊放线菌病的诊治》中表明对一只不爱吃草、咀嚼缓慢、触摸下颌处有一鸡蛋大小硬块的小尾寒羊进行治疗并未采取其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至1月后先后发病58只,发病率为9.2%。

三、临床症状

发病羊只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咀嚼困难,反刍减弱,病初全身症状不明显,重者只舔食少量精料甚至拒绝采食。继之病羊嘴唇、颜面、下颌、颈部、鄂等头部和身体前部的皮肤增厚,以及乳房等部位出现数量较多的肿块,大小不等,与周围皮肤界限明显,活动性较差,有的质地硬实,有的柔软触之有波动感,无热无痛。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脓肿的部位皮肤掉毛,病程长者,出现破溃,形成结痂,有的病例形成瘘管,流出脓性分泌物。有病羊继发脓毒败血症或全身感染。有的病羊舌体发生肿胀,触之坚硬,称之为“木舌”,

四、病理剖检

切开脓肿可见乳黄色脓液,肉眼可见放线菌芝。骨骼感染者可见其体积增大,似蜂窝,发生骨质疏松。切面呈白色,光滑,可见小脓肿灶,甚至形成瘘管开口于皮肤或口腔。有的病例口腔粘膜可见糜烂、肿块发生钙化。童琴英在《羊放线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中表明一只病死羊全身淋巴结肿大、下颌部呈现蜂窝织炎、下颌淋巴结水肿、肝脏呈灰黄色、肺脏可见隆起的白色结节。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做出较确切的诊断。必要时也可采用实验室方法进行确诊。取少量脓液经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沉淀后取硫磺样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加5%氢氧化钾溶液1滴混匀后加盖玻片搓压。低倍弱光下镜检,可见直径3 mm左右的黄色菊花状菌体。或经盖玻片压碎后经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

六、防制措施

1.预防。因放线菌在潮湿的环境中数量较多,应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区域放牧。对于舍饲羊只,应避免饲喂干、硬饲草,饲喂干草前用水浸软,避免造成口腔粘膜损伤而导致感染。日常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应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一旦皮肤、粘膜出现损伤时应及时处理、治疗,避免经伤口感染,引发疾病。另外应做好口蹄疫、羊痘、羊口疮、小反刍兽疫等传染病的免疫工作,避免因发生疾病时的皮肤、粘膜的病变引起感染。

2.治疗。对较大的脓肿病例,全身应用抗生素或抗菌药控制感染,同时局部可使用鱼石脂软膏促进脓肿成熟,对成熟的脓肿采取外科方法进行处理。对较小的脓肿病例,可局部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进行局部注射,防止炎症蔓延并进行治疗。另外,使用中兽医方法治疗也可起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放线菌革兰氏致病性
女性下生殖道分泌物检测中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分析
五代头孢有何区别
肺曲霉菌合并肺放线菌感染一例
尿感方清除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胞内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
草莓微生物污染分析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鉴定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
黄花蒿内生放线菌A5次生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