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影响因素分析

2018-03-22

山西建筑 2018年32期
关键词:预制构件装配式构件

李 燕 军

(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言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以传统建造方式为主,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的建造方式,将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绿色建筑发展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高歌猛进推广装配式建筑,住建部出台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及管理办法,明确了“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重点以及工作任务,而标准化是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关键,只有设计生产达到高的标准化,才能使建造水平、生产效益、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利用等都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1 标准系统建立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程度较低,很大原因是标准缺失,标准系统不完善。同时标准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标准管理不到位,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导向。各省市分别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方案,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个别省市装配式建筑推进较快,如辽宁沈阳、浙江绍兴等地,部分省市发展较为滞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较发达地区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点。由于装配式建筑需要考虑地域因素,也造成了标准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影响了标准系统的发展。

2)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影响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比如设计方面,预制混凝土高层建筑的节点连接问题,使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达不到,在抗震要求高的地区不能使用;构件生产方面,构件生产的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安装的不便;运输方面,预制构件不适合尺寸过大,不宜在山区或远距离运输;施工安装方面,外墙板拼接接缝防水问题,以及施工安装的精度不够,造成二次搬运等问题。技术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成熟,造成实际施工中的经济指标的提高。因此,标准系统在技术上缺乏有力支撑。

3)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指参与标准制定的各个利益主体,如标准制定人员本身的知识水平及素质参差不齐,主观因素较强;各利益主体人员代表性不强;技术委员会委员资格把关不严,人员组成不合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等。人的因素在标准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工作机制及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标准的质量。

4)组织管理因素。一方面,标准系统的建立涉及到众多的标准化组织,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标准化组织、生产单位、科研机构等,各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问题是组织的重要内容,标准制定过程中组织复杂混乱、分工不明确,加上各个主体之间的趋利避害、利益维护,造成部分组织不作为,影响到标准的质量。另一方面,标准的制定程序比较复杂,过程程序的管控尤为重要,存在主管部门监管不严的现象。此外,标准系统包含技术、管理、工作、经济等标准,各利益相关方要健全各类标准。

5)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标准系统建立涉及的资金保障,目前装配式建筑推进过程中资金保障一部分来自政府补贴,部分来自企业资助。一些企业认识到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成立研发部门,比如房地产开发商万科,建立了自己标准化体系,迅速发展,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增加企业的投入,建立标准化专项投入计划,专款专用,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提供资金保障。

2 设计阶段标准实施系统分析

标准化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中,根据产品的共性及通用性特点,通过制定生产的统一标准与模式,对同类或类似产品进行广泛的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在商品住宅建筑大量开发的今天,开发过程中设计与施工成本占绝大比例,而且设计往往是控制造价的源头,合理的设计能够增加施工的便利性,缩短施工的工期,提高建筑的品质。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形式主要体现在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

装配式建筑基于并行工程设计的思想理念采用集成设计方法,主要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把传统的产品设计过程中相对独立的阶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以系统工程的方法为指导,把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系统,拆分为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及管线系统、装修系统四大子系统,然后进行各个系统的设计、生产、集成,这里的集成不仅仅是简单把孤立的元素集合起来,而是使集合的各元素之间产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将各个子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共同工作的有机的整体,使之满足用户多种使用功能。目前由于企业对装配式建筑集成化设计理念还不够重视,标准化设计方法还不够完善,很多装配式建筑设计以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再进行拆分,造成设计成本增加,成为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之一。

由于装配式建筑基于系统集成化和建筑产品化的思路,因此对建筑师的要求更高。产品设计人员在一开始的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众多因素,从而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建筑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而且要具备系统工程的思想,集成产品功能的理念,在传统建筑功能的基础上,熟悉主体结构,外围护、建筑部品以及设备管线之间的连接与协同关系,统筹装配式建筑各大系统的设计生产,整合为装配式建筑成品。建筑师不再是传统的设计师,而是综合各专业知识的集成产品设计师。

装配式建筑设计是系统集成的过程,各大系统需要建立预制构件库,构件种类繁多,同时预制构件的孔洞预留、预埋设计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紧密配合。BIM技术构件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规范性和标准性,直观的模型观测、碰撞检查及模拟有效提高了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精准度,采用协同功能和信息关联性对参数及方案进行修整,提高了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由于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BIM技术应用相对滞后,也是影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的重要因素。

3 生产阶段标准实施系统分析

预制构件的生产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施工安装能否顺利进行。由于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在工厂加工生产,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因此对预制构件的尺寸偏差要求比较高,要求预制构件较高的精准度。目前,预制构件的生产存在不少问题,如工程加工的构件精度不够导致现场无法安装,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构件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施工前需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交底,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执行设计图纸的要求。

装配式预制构件达到养护条件后要运输到施工现场,由于许多装配式建筑在城市区域内建造,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受限于市区路段拥挤狭窄,运输过程中构件尺寸不宜过大,因此构件加工厂在选址上也受到一定的制约性,要方便于构件的运输,同时为了保障构件质量,预制构件不适宜长距离以及路况不好的山区运输,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构件成品的保护。施工安装阶段是标准实施系统的重要阶段,也是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的关键过程。施工安装阶段参与主体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其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要对建设参与方的行为监督以及质量安全监督,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企业单位的管理行为是影响标准实施的重要因素,管理行为的好坏决定着标准执行的情况,间接地影响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企业不仅需执行强制性的技术规范标准,也要执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这两者辅助着技术标准的执行。因此,政府的监督行为与企业的管理行为是标准实施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4 施工阶段标准实施系统分析

施工单位是现场施工安装的主体,施工企业缺乏推进标准实施的配套措施,应制定相关的组织、管理、经济、技术措施来辅助标准的的实施,促进标准化系统的顺利运行。如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安装人员进行培训后上岗、确定人员分工以及工作流程等都是组织措施的范畴。对于构件堆放、节点连接、防水施工、施工安装的专项方案的制定属于技术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控制,使其达到构件进场检查、吊装、定位校准、构件安装就位、设备安装等各方面的要求。

此外,施工安装阶段不够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建筑信息模型可视化模拟和虚拟仿真,能够实现进度、资源、成本、质量和场地布置的动态管理。

5 验收阶段标准实施系统分析

验收阶段是利用规范标准来检验施工质量以及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过程。验收包括法人验收以及政府验收,法人验收包括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合同工程验收等,政府验收包括阶段验收、专项验收、竣工验收等。装配式建筑目前验收规范还不完善,没有形成构件生产、施工安装阶段性标准化验收体系,因此,导致装配式建筑部分验收过程无章可循,只能参照传统建造方式的验收标准,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控制不利。

另一方面,验收参与方的工作标准也是影响验收阶段的重要因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范行使监督权力,简化工作程序,以结果为导向服务项目。监理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的授意,不能严格按照监理实施细则开展工作,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施工单位在验收阶段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做好竣工备案,形成标准化竣工验收程序。

猜你喜欢

预制构件装配式构件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研究
轨顶风道预制构件力学性能加载试验研究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