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荫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及旅游景区规划
2018-03-22郭海
郭 海
(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1 项目背景
在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关于山西经济无论是煤炭产业还是整体经济都需要转型创新发展讲话的指引下,长治县人民政府积极抓住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策略,努力成为民生改善典范和创新发展样板镇,再现千年铁府历史辉煌。
荫城古镇是长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龙头基地,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无限的发展商机和历史故事可塑性。集团公司作为省属建筑行业龙头企业,有着过硬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在此背景下长治县人民政府与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签约“荫城古镇旅游开发PPP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将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2 综合区位分析
2.1 地理区位——战略重地 商贸枢纽
上党地区在地形上相对独立,但北临晋东南与晋中地区的分水岭,东靠太行,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相邻,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是连接各地商贸交通的枢纽地带。
2.2 省域层面区位——晋东南经济区范围内上党四大古镇之一
长治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经济圈辐射范围内,荫城镇位于长治县东南山区、上党盆地南缘,是上党地区四大古镇之一。
2.3 县域层面区位——紧邻长陵公路,县域快速通道穿城而过
荫城镇镇区位于长治县南北通道型发展轴带——长陵公路西侧,长陵公路是长治县与市区、壶关县、陵县联系的主要通道,是长治县南北联系的大通道。同时,县域快速通道自荫城镇镇区西部穿过并接入长陵省道,加强了与长治县的交通联系。
2.4 文化区位——处于晋东南的“士族—商贸文化区”范围内
山西文化概念概括为“四区两带”的文化空间结构。包括:“晋北的边塞文化区、晋中的晋商文化区、晋南的中华根祖文化区、晋东南的士族—商贸文化区、晋东的太行山风光带、晋西的黄河风光带”。
荫城镇地处晋东南士族—商贸文化区,在大的区域主流文化背景下,又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条件,形成了独有的地区文化特色。
3 镇区历史文化资源
3.1 庙宇
庙宇是历史上村镇重要的建筑,荫城古镇历史上有着大量的庙宇建筑,被人们合称为“一庵、二观、三寺、四院、十二庙”。
现状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庙宇已经不复存在或者损坏严重,庙宇空间的保护和修复亟待解决。其次,庙宇空间作为古镇人民重要的集会祭祀空间,未来也应提供非物质文化的承载空间加以继承,提供进行集会空间、观演空间、游览线路的设计。
3.2 近现代公建
1)荫城古镇留存的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初期的公共建筑:荫城影剧院、荫城职工俱乐部、老年人活动中心等。
2)这些公共建筑在建筑形式和细节上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典型性,未来我们对于能够记录当地历史变迁的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实现遗产和历史的生存进化与文化共生。
现状认知:现状公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现状像荫城影剧院建筑质量较差,主体出现坍塌现象等,需要重视并予以保护修复。其次,对其承载的文化活动予以丰富和发展,结合中心广场的环境改造以及围绕广场的建筑群进行修复开发,形成新的地标空间。
3.3 商贾店铺及传统民居院落
1)如今老东街还留存着大量商贾店铺和院落。如瑞盛钉店、永记铁庄、原盛店等老字号,承载着千年铁府的文化历史。
2)荫城传统院落在整体布局上呈现出聚族而居的模式。荫城民居旧有“东刘、西李、南董、北赵之说”。
3)荫城民居、祠堂、商铺上砖雕、吻兽、门枕石等建筑细节可谓是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人文价值。
现状认知:现状民居及商贾店铺存在建筑质量差、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应予以重视。应重点保护以铁业制造为核心的商铺、作坊等重要职能文化地标。
3.4 历史街巷与古树名木
荫城古镇街巷四通八达,主次分明。内部街巷基本格局形成于明清时期。其中风貌完整,保护价值较高的有大云路和老东街:
大云路是贯穿南北的主要街道,历史上是往来客商停歇的古代骆驼场,后被集贸市场取代,连接中心广场、南至大云寺。
老东街是历史上当地餐饮、旅馆等服务产业和客商云集的一条最繁荣的商业街巷。“千年铁府,万里荫城,日进斗金”,印证了当时铁货生产交易的规模。
荫城古镇有三棵古槐,三棵古槐所处的空间环境也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致。
现状认知:现状老街上还有大量历史商铺院落,但建筑质量较差和沿街柜台已经不复存在,老东街是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景象。旅游规划中应该重点打造大云路和老东街历史文化空间,恢复千年铁府的繁荣街巷景观,形成古镇特色旅游和非物质文化承载重地。
3.5 特色地区文化
荫城镇是千年古镇,也是历史名镇,明清时代,其铁货生产和贸易发展至鼎盛时期,成为横贯万里的潞商文化重镇和铁货贸易集散地,有着“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美誉。荫城不仅是铁文化发源地,更是潞商文化发源地。
3.6 非物质文化遗产
荫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且具有高的历史价值。但目前保存和传承较弱,相关生产和展示空间缺乏,未形成有效的非物质文化展示空间。
现状认知:未来古镇旅游特色中需要加强培养荫城非物质文化产业,以表演艺术和铁文化技艺为主,建设工艺品制作和展示中心,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发展。
4 上位规划
4.1 荫城镇总体规划确定荫城镇的镇区性质
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服务发达,是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名镇。
4.2 荫城镇总体规划对城市空间的构思
利用现有优势条件打造一个具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历史型、生态型、宜居型、服务型”城镇。
4.3 保护范围
1)保护古镇格局、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共同构筑的古镇风貌。
2)保护与修缮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其制定重点保护方法与措施。
3)保护和重塑古镇的人文格局,重点关注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5 规划范围、规划目标与定位
5.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荫城古镇为核心,北至北河,南至雄山,西至王庄铁路专用线,东至古镇最东侧。总规划面积约140 hm2。
5.2 规划目标
通过对荫城古镇进行古院落改造,恢复古镇风貌,挖掘铁文化元素,打造铁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民俗文化体验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荫城古镇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形象,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以铁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古镇旅游区,带动荫城镇的旅游产业升级及经济社会发展。
5.3 规划定位
1)主题定位——中国古代铁文化历史名镇旅游区;北方第一历史文化名镇;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2)形象定位——中国千年铁文化古镇——荫城古镇;潞商故里、荫城铁货、传承千年。
3)宣传口号——千年铁府、万里荫城。
6 总体规划设计
6.1 规划结构图
鉴于对荫城古镇的强力保护,在古镇东西两侧分别建设铁艺文化博览园与民俗文化体验园,作为古镇的游客服务中心与接待中心,以减少古镇核心区域的开发建设。形成“一核两轴,一带五区多点”的布局结构。
1)一核:以古镇中心广场,铁器博物馆、荫城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建筑为主的古镇核心,是展示荫城形象、营造文化特色的重点区域。
2)两轴:东西轴线:是文化主轴、景观主轴,贯穿整个用地,有机联系铁艺文化博览园、古镇、民俗文化体验园。南北轴线:荫城古镇发展轴线,雄山—古城—新城。
3)一带:沿北河两侧打造滨水休闲景观带。
4)五区:五个片区分别为铁文化创意产业园、古镇文化旅游区、民俗文化体验园、北河滨水休闲区、雄山生态旅游区。
5)多点:各个片区内部设置片区中心。
6.2 道路系统规划图
采用外向型布局,重新布局旅游线路。
1)交通干道:景区外围与景区之间的联系道路。车行路线贯穿于整个片区的外围,共有三个入口,交通便捷,尽览景区风光。入口设置四个停车场,便于车辆停靠。
2)游览主线:景区内部各个组团之间的连接道路,贯穿连接着各个片区,以及各个片区支路的连接,集娱乐、休闲、体验、游览功能于一体。
3)游览支路:通往雄山的道路以及雄山内部各个片区之间的山间小路,依据现状地形起伏、走势、顺势布置。
4)游览巷道:依据历史街区现状所自然形成的游览巷道,为街区的游览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与形式的多样化。
7 重点片区设计
7.1 铁文化创意产业园——铁文化展示
铁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景区主要出入口,规划有停车场、入口广场、铁牌坊、游客服务中心、金属地雕、铁塔、铁器博物馆、潞商文化馆、铁具商业街、荫城印象剧场、铁文化艺术园等,并结合水系自由布局,空间丰富,尺度宜人。
7.2 古镇文化旅游区——文化观光旅游
在保护修缮古镇的基础上,根据重点院落的分布,将古镇文化旅游区规划为古镇村民安置规划区、西大街特色民宿区、南北大街铁文化展示区、东大街百俗坊商贸区、古镇精神文化展示区五大特色主题片区。
7.3 民俗文化体验园——以展示民俗文化为主,集合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功能
在园区北侧建设城门和城墙作为园区的主入口,在此处恢复一段城墙,体现古镇历史文化,作为景区标志性大门。园区内规划有民俗文化广场,度假酒店,特色商业街,特色民宿。
7.4 北河滨水休闲区——市民休闲、旅游接待
对现状河床进行清理整治,并在下游筑坝蓄水。对两侧绿地进行景观改造,增加景观小品、游憩设施、景观步道等,打造荫城镇滨水休闲空间。
7.5 雄山生态旅游区——生态观光旅游
结合雄山风景区的资源特征,本景区的性质定位为:营建“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朝拜祈福”为一体的综合性古镇后花园,以“雄山十景”为核心景观,以“林海花田”为自然主题形象,以“避暑、休闲、养生、登高”为特色旅游活动,进一步促进雄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核心。还原上党地区最早的历史书院——雄山书院,打造长治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启蒙中心。在雄山半山腰处规划一处雄山阁,与东西两侧的慈惠庵、全神庙遥相辉映。登上阁楼,可俯瞰荫城古镇,又可增加雄山的诗意禅境。
8 结语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对荫城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突出了“千年铁府、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文化主题特色。此次规划以“铁艺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题”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主题契合。并进一步将规划区周边山体水系自然生态景观纳入景区,提升景区乃至整个荫城镇区的生态性、环境品质和整体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长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治县志[M].长治: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3.
[2]张建民,李锦生.山西古村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79.
[3]田秋平.走进铁府[N].山西日报黄河文化周刊,2007-08-14.
[4]李建义.长治县荫城镇打造“北方当第一古镇”[N].长治日报,2013-07-23.
[5]田丰.山西省长治县荫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