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油气行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相关标准建设的思考
2018-03-22周浩玮
董 锦,周浩玮
1.中海油研究总院 (北京 100028)
2.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北京 100010)
“一带一路”沿线集聚了全球80%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1],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投资环境宽松,为我国油企“走出去”战略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然而,受政治体制、法律法规、技术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标准差异较大、对接认证困难,导致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增加。我国于2015年10月发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旨在推进沿线国家标准互认、减少沟通障碍和壁垒,对于油气行业标准建设,应充分提高认识、抓住重点、理清思路,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
1 相关标准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有效推动油气产能互补
标准作为国际化合作过程中的通用语言,是扩大产能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增进贸易往来的重要支撑。一方面,2016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65%和30%,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进口原油和天然气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达到80%和95%[2],而我国70%的成品油又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一带一路”油气标准建设将为我国油气进出口提供技术保障,有效推动沿线国家的油气产能互补,缓解我国油气安全供应面临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境外油气投资的50%以上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区域内(除中国外)已发现可采储量石油约2 131.8×108t、天然气约293.96×1012m3,分别占全球已发现可采储量的68.6%和72.3%[1]。“一带一路”油气标准建设将助推我国未来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等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有效推动我国油气大型装备和技术服务走出去。
1.2 有利于加快提高油企国际竞争力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全球油气行业进入“寒冬期”。高油价时期的投资摊销使部分油企逐渐出现“消化不良”,海外业务拓展步履维艰。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求生存、谋发展,标准建设成为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降本”方面,通过标准化的技术、管理和商务流程,提高集体采购、批量生产、模块化建设等方面的比例,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产品价格,有效管控生产经营成本。“提质”方面,标准为产品的生产、检验和评定提供了技术依据,代表了产品质量的全面过程管理,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产品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增效”方面,标准建设将固化前期成果、推广先进经验,推动个体管理向模式管控转变,进而缩短工程周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1.3 有利于大力提升重点领域话语权
当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导致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时常常受制于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占领行业金字塔顶尖的往往不是装备制造能力、成本优势,而是标准建设能力。谁掌握了标准规范,谁就掌握了国际化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一方面,标准规范作为市场公认的通行证,将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量,推动企业掌握产品定价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行业垄断优势,进而获取高额利润回报。另一方面,标准规范是创新发展的基础,作为行业的领跑者,企业在掌握权威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进步,将进一步拉大与同业者之间的差距,持续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2 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领域
近年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油气行业常规领域标准已经相对成熟、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全球能源低碳化发展和油气供需格局变化的新常态下,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
2.1 液化天然气(LNG)产业标准
在能源结构持续低碳化调整的大背景下,天然气将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并将在未来20年超越煤炭成为世界第二大燃料来源,这已经成为业界普遍共识。液化天然气(LNG)应用安全、适合长距离运输、调配灵活,近年来在天然气贸易中的份额急剧增加,预测到2035年将由目前总交易量的32%上升到50%左右。作为全球第三大LNG进口国,我国2016年LNG进口量同比增长32.97%,达到2 615.40×104t。当前,我国LNG进口来源以卡塔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主,多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超过80%[3]。伴随着国际LNG价格持续走低、进口成本大幅下降的利好影响,我国LNG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与我国提出的在2030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比重提升到15%的大目标相吻合。
我国LNG产业自2006年才起步,最近几年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已有14座LNG接收站投产运营。然而,我国LNG标准体系建设明显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直到2009年才正式成立液化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全国石油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4]。由于国内LNG标准体系多直接采标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标准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等问题频频出现。近年来,相关部门根据国内LNG产业建设运营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了部分国内标准,但在前瞻性、创新性和内容充实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①大多零散地借鉴国外标准,未形成完整体系;②强制力不足,权威性不够,以LNG工程建设业务标准为例,GB/T 20368—2006等都是推荐性标准,不利于推广和执行;③科学性不强,缺乏指导意义,如浮式液化及接收技术、超大容积及新型储罐技术等,现有标准体系相对滞后[3-5]。
LNG产业标准体系涵盖LNG产业各项法规制度及设计、施工、材料、设备、运行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标准。要进一步完善我国LNG产业标准体系,就必须立足国外先进标准,学习国外建标的先进理念;尝试建立LNG产业全领域、全产业链、全流程、可操作的标准体系;强化本质安全理念,将其贯穿于标准构建始终;强化构建法规、标准的内在联系,使法规标准各司其职、相互衔接[5]。
2.2 碳排放标准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成为继《京都议定书》之后新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条约。作为率先签字国,中国承诺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争取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60%~65%。然而当前,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尚未达到高峰,自身面临的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巴黎协定》的签署将对油气全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2013年开展了7个碳交易试点,并于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其中,油气中下游产业明确将被纳入首批碳交易体系,未来还将逐步覆盖上游勘探开发环节。碳交易意味着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来进行交易,将使企业节能降碳成本升高、油气产能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但同时也将为企业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少数针对不同层次的温室气体量化和核查的国际标准,但受经济利益影响各国意见不统一、全面推动困难。国际碳排放管理标准以自愿性标准为主,部分国家和地区以技术法规的形式对碳排放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并推出相应的碳标识制度。2014年4月,我国成立“全国碳减排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逐渐发布了系列碳核查、碳计量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但标准数量及覆盖范围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各方未达成广泛共识;各地执行标准差异大,缺乏权威第三方核查标准;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综合的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6-7]。以2009年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布的我国首个自愿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为例,其主要用于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等大农业概念项目上,此外还承担扶贫和生态减排功能,在碳交易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
2017年6月1日,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和欧盟或将成为缓解气候变化新的全球领导者。中国要想顺应低碳潮流,扛起低碳减排的世界大旗,抢先建立相关标准规范是通往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当前,对于碳排放核算可归结为两条主要路径,一条是基于终端消费的碳排放量,一条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其中,以后者为主导思想的碳足迹标准成为当前低碳标准发展的新趋势[8]。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标准需求分析,跟进国内外碳排放交易的发展动态,加快部分急需标准制定与实施的步伐,同时加大对标准基础研究的投入,争取尽快形成自主领先的碳排放标准体系。
2.3 油田服务标准
2016年,是全球油服行业经营最为困难的一年,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等国际油服公司整体亏损,石化油服和中海油服位列国内A股亏损前两位。国际油价低迷致使油公司大幅削减上游勘探开发投资,专业服务公司工作量和服务价格均大幅下滑。国际专业咨询机构Spears&Associates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油田服务市场规模相比2015年减少33%,规模和降幅达到近10年之最。广义的油田服务行业除了包括从地球物理勘探到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技术服务活动之外,还包括石油装备和器材的制造业务。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服务市场的投资规模近2 000亿美元,油气装备年需求量在300~500亿美元之间[9],且本地工程服务和装备制造能力较弱,是国内专业服务公司未来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向。然而,中高端服务市场长期被欧美跨国油服公司所垄断,如何打破僵局、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国内专业服务公司盘活闲置资源、实现扭亏为盈的夹缝生存之道。
当前,我国油服行业核心石油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标准建设整体处于落后水平。尽管已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被列入国际标准,但与我国油服装备的整体规模需求相差甚远,尚未形成自主技术标准体系。以海油工程标准体系为例,目前在国内涉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标准基本都是由美国石油学会(API)标准转化而来,我国至今还没有自主的海洋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严重制约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10]。
海外油气项目采用何种服务标准,因业主需求而异。对于国内油服公司,一方面,要利用低价优势稳住常规油服市场,在用好甲方规定标准的同时,积极推广国内标准。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打入高端市场,积极推动深水钻机等大型装备国产化,努力培育“中国制造”标准品牌。
2.4 非常规油气标准
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革命已是当下最热议的能源话题,其不仅使美国实现油气历史性回归和能源独立,还将对世界油气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6》显示,在2040年期间全球化石能源供应份额仍将高于75%。当前,全球实现商业开发利用的非常规油气类型主要包括重油、油砂、致密油、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7种。2015年,全球非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年产量分别占全球油气产量的9%和27%,其中,这两个数据在美国达到45%和50%[11]。非常规油气革命将延长整个石油工业的生命,并可能成为未来全球油气产量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中国、沙特和伊朗等国的非常规油气可采资源量均排在世界前10名,未来必将引起国内外油企的重点关注。此外,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待开发资源,同样拥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随着认识的深入,业界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逐渐趋于理性,合理范围在1×1015~3×1015m3数量级,大约是已知煤、石油和常规天然气总量的两倍[12]。
当前,除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外,其他国家非常规油气开发基本都处于产业初期。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我国非常规油气各项技术薄弱,配套的标准也不完善。由于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地质条件及开发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国外标准无法简单移植使用。以页岩气为例,美国主要采用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进行开发,而中国页岩气地质和地面条件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埋深更大、多处于山区丘陵地带且水资源不足[13],因此必须制定适合国内开发条件的标准。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首次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审时度势、协同发展,是当前非常规油气标准建设的核心。一方面,要找准国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尽快填补国内非常规油气相关标准的不足,保障非常规油气开发作业安全有效。另一方面,要平衡好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标准之间的关系,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必须采用非常规的手段和思维,相关油气标准建设也必须与之相匹配。
3 加快推动标准建设的主要思路
3.1 量体裁衣,多方面分层次推动工作
对于传统业务板块,要积极开展国际标准的分析研究,加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标接轨,主动执行并积极转化国际标准,推动国内标准的渐进升级,以此倒逼国内大型油气装备的国产化和升级改造。对于新兴业务板块,要尽量避免落入“追赶陷阱”,提前介入、加大投入,努力由国际标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倡导者和制定者,对国内既成的优秀标准进行积极宣贯、推广和示范,抢占新兴领域标准建设的制高点。
3.2 聚焦企业,鼓励参与国际重大项目建设
各大油企是相关产业标准的积极践行者和主要创造者。相关部门应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以往“政府主导型”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与各大油企标准化管理部门的沟通,推动油气标准的合作研发与成果共享。同时,应给予各大油企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油企积极参与国际重大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产品、服务、装备和技术“走出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在参与世界性工程建设竞争中的话语权。
3.3 联盟推广,建立油气行业专属朋友圈
据悉,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壳牌、道达尔、BP等6家欧洲石油天然气公司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公开声明,建议全球引入碳定价机制,体现了油气联盟在推动国际油气标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应积极借鉴这种联盟推广模式,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强双多边务实合作,建立我国油气行业的专属朋友圈。通过加强标准建设信息交流,推进标准互通互认,建立联盟标准国际合作机制,搭建标准合作平台和通道,共同分享、制定并推广先进的油气标准。
4 结论
1)“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油企“走出去”战略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将有效推动油气产能互补、加快提高油企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重点领域话语权。
2)要重点关注液化天然气(LNG)、碳排放、油田服务和非常规油气4个领域的相关标准建设。
3)可以通过量体裁衣、多方面分层次推动工作,聚焦企业、鼓励参与国际重大项目建设,联盟推广、建立油气行业专属朋友圈等方式,尽快提高我国油气行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富兵,白国平,王志欣,等“.一带一路”油气资源潜力及合作前景[J].中国矿业,2015,24(10):1-3.
[2]潘继平,王陆新,娄 钰.“一带一路”油气资源潜力与战略选区[J].国际石油经济,2016,24(10):13-16.
[3]陆争光,高振宇,皮礼仕,等.中国LNG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6,10(5):1-4.
[4]周 婵,崔艳菲.我国液化天然气标准体系整合研究及发展[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7,33(2):22-26.
[5]陈瑞权.LNG产业法规标准的完善性分析[J].船海工程,2014,43(5):145-147.
[6]陈 亮,林 翎,鲍 威,等.国内外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进展综述[J].中国能源,2014,36(1):25-28.
[7]陈远新,陈卫斌,吴远谋,等.国际碳交易经验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和标准体系建立的启示[J].中国标准化,2013(4):65-68.
[8]冯相昭,赖晓涛,田春秀.关注低碳标准发展新动向—英国PAS2050碳足迹标准[J].环境保护,2010,38(3):74-76.
[9]陆如泉,赵晓飞,苏 敏,等.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2.0版本[J].国际石油经济,2015,23(11):15-18.
[10]殷 毅.中国海工急需标准护航[J].中国船检,2015(5):62-64.
[11]王红军,马 锋,童晓光,等.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43(6):850-862.
[12]丛晓荣,吴能友,苏 明,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估算研究进展及展望[J].新能源进展,2014,2(6):462-470.
[13]张晓广.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标准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4,30(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