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地老人院扩建设计
2018-03-22袁伟佳
袁伟佳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10)
图1 鸟瞰图
引言
广州老年人口发展正呈现老龄化程度高、老龄化人口增长快、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高龄化趋势明显、女性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老年人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特点。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依赖老人院来提供养老服务,但是现在广州的养老设施存在着严重的缺口,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广州市地形地貌呈现“五山一水四平地”的特征。山区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适宜居住。这样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项目的建设是缓解广州市老龄化与机构床位数量不足的需要,是家庭结构改变的必然选择。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镇龙村,用地北侧临近城市主干道广汕公路,道路宽度为60m,西侧临近九龙大道,向北2.4km处为广河高速公路出口,项目对外交通十分便利,西侧现状为一条南北向沙石路丰彩街,路面较窄,5m宽度,供周边村民进出使用,内部交通条件一般,有待优化完善。
项目所在地地形较为复杂多变,总体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走势。场址现状主要为果树。
项目一期已建成,其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服务楼、福利保障、后勤服务、值班宿舍以及其他服务建筑。二期为待建设项目,建筑项目内容包括:老年人用房、业务后勤用房、老年大学、值班备勤用房、停车库等。建设规模:项目占地面积86564m2,按照2000张床位的标准建设老年养护相关设施,总建筑面积117450m2。二期床位配置比例为自理区300床、护理区1300床、失智区400床(见图2)。
2 设计理念
在二期设计过程中,针对“什么样是一个好的老人院?如何与一期建设协调互补?如何协调场地高差与老人活动之间的矛盾?”三个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以下设计理念。
(1)因地制宜,注重场所精神,打造山林养乐居所;
(2)塑造资源互补、协调统一的整体养老园区;
(3)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温馨家园。
图2 总平面图
构筑养老护理、康复疗养、日间照料、文化娱乐一体的专属老年生活示范区;
注重项目运作的可行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图3 鸟瞰图
3 总体规划
3.1 因地制宜,注重场所精神,打造山林养乐居所——结合场地特点设计
该项目场地高差过大,最低处最高处高差接近60m,地形复杂。因此,我们在场地处理上,梳理山地高差,采用台地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开挖;在总平面构思设计上,楼栋布局及形态顺应山地等高线,以适应山体形态,保留山体的场地特征。同时,我们将车库布置在高差处,分层错位设置,既保留整体风貌的完整又减少土方量的开挖。同时,我们也留意到老年人对于阳光的需求,从日照分析着手,在整体顺应地形的基础上,局部调整楼栋位置,让每一栋老人居住空间,每一处公共活动区域都能够获得充足的日照条件。明确分区,合理设置各功能块,在互相兼顾的同时,保证了流线清晰。
3.2 资源互补,协调统一的整体养老园区——总体考虑一二期的规划建设
3.2.1 资源互补
充分利用老人院一二期建筑布局,强调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筑空间围绕老人院整体布局的轴线,将各个不同功能区进行组团设计,与现状中的地形相结合,形成层次丰富的院落式空间。各功能块相互联系与互补,形成完善的整体园区。通过合理组织流线关系,使各部分功能相对独立,可分可合,资源共享。丰富的功能组合为老人们提供的多样化健康管理、餐饮、交流、活动、休闲及生活服务空间,创造居家生活氛围和邻里交往乐趣,让老人在其中体验交友和自我实现的快乐。为照顾不同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合理设置不同功能的出入口;将社区中央的公共花园融入适老化景观设计,在综合体的裙房屋顶设置康复花园,给不同生活状态的老人不同的景观感受。
3.2.2 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群契合
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建筑风格以及养老建筑文化,新建建筑提取延续原有建筑的现代设计手法,尽量不做特立独行的建筑风格,对部分外墙材质换成与一期建筑相衬的建筑材质,并在此基础上做一定的提升,让整体园区和谐统一。建筑造型采用岭南建筑风格,将传统意境和现代风格对称运用,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中国传统,回应地域特征。以内庭院、半围合等创新设计,将自然与建筑、私密性与开放性巧妙结合,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传递一种开放的态度和内敛的性格,不事张扬、不为炫耀,充分尊重老人内在的心理感受。
图4
3.3 构筑高质量的出行环境——无障碍需求与通行休憩空间
在山地上解决老人院的无障碍设计是该项目的一个重点难点。
在总体规划上,我们将场地处理成台地式,为老人提供多层次公共活动空间,同时顺应等高线,在台地高差处布置建筑,设置不同标高的双门厅,利用建筑物内的电梯等措施形成无障碍通道,让老年人可以在场地内畅通无阻。建筑外高差处,设置坡道等无障碍通道作为补充。
建筑之内,主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扶手、卫生间,建筑物入口或地下室附近设置残疾人停车位。同时,在走廊、楼梯等处设置扶手栏杆,便于老人使用。
建筑之外,对外出行通道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其连通性,采取无障碍设计:建筑公共区域的设计须满足无障碍建筑设计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出行通道的步行质量水平,增加行道树与休憩空间,出行通道旁植入间断的活动点,要沿老年人主要出行路径塑造丰富和互动性强的空间界面及公共座椅,通过风雨连廊将各建护理单体建筑与饭堂、康复卫生和综合服务等相关养老设施直接相连。丰富老年人在街道空间的步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出行频率。
图5
3.4 营造人性化的居所
基于老年人行动不便、体力衰弱、记忆力下降和喜欢与外界接触等特殊生理、心理变化的特点,老年居所的设计应遵循无障碍、安全性和人性化等设计原则:
无障碍原则要求确保老年人能自由通行和活动,在公寓的出入口、楼梯电梯、公共走廊、公共设施和地下车库等部分,以及老年人居住户内部分,都应考虑无障碍设计,满足地面无高差或缓坡过渡设计的要求;公共坡道、走廊等均应设置扶手。
安全性原则体现在设计中应设置特殊的安全保护设施,包括在卫生间、床头及沙发等附近安装紧急报警装置,活动空间的地面采取防滑材料,同时注意在墙角和家具方面采用圆角设计,降低老年人发生事故的风险。
人性化原则是指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本,通过特殊设计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空间布局合理,噪声隔绝,避免视线干扰,房屋散热,空气流通,朝向和开窗合理。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单元设计,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舒适实用,功能齐全。
图6
3.5 老有所乐——构建趣味宜人的绿化景观
通过对若干项目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老人行为方式的研究,得出老人院建筑在景观方面的设置要点为:风雨连廊,路面铺装,交通组织及无障碍设计。
在考虑到交通组织的舒适性,我们将风雨连廊的宽度设置为1800mm,满足轮椅及使用者轻易错开通行的宽度;最小处控制在1500mm,满足同时通过轮椅及一个拄拐杖的人通行的尺寸。
同时,在绿化方面,老年建筑的景观设计应采用无害化的品种,合理进行空间组织及群落搭配,鼓励老人参与其中,增加感官的趣味性。
养老社区小品配置,可以设置方便老人使用、功能多样的体育娱乐活动设施,同时需要在设置清晰明确的导视设施。
3.6 注重项目运作的可行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本项目建筑设计注重项目运作的可行性,设计考虑医护人员习惯和老人功能需求,同时也兼顾经济效益。所有单体设计功能齐备、设施完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内部平面方正使用,内部空间使用率较高,造型简洁大方,以经济实用为主要设计原则,基本不含幕墙设计,以实墙、落地窗实现建筑外立面。设计模数协调,符合设计标准、规范,造价合理。材料与构造符合国情并适用于华南地区,建成后节省管理和维护费用,全面提升本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4 单体设计
本次设计任务为综合楼、康复及卫生保健楼、失智护理楼、自理护理楼、食堂、后勤服务楼、值班备勤楼等几栋单体。
综合楼主要包括文化娱乐用房、老年大学、业务后勤用房、为老人提供社区配套、康乐活动的场地;为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场所。各功能分层设置,保证其使用独立性。分区明确,流线清晰,便于老人使用。
失智护理楼主要为失智老人使用,每层都布置了居住用房、医护配套用房、公共活动区等,设置环形走道,避免老人迷路,并根据失智老人的特点,适当增加医护配套用房的比例。
自理护理楼为具备活动能力的老人设置,首层架空,适当布置景观绿化,美光环境,满足老人下雨、酷暑等特殊天气条件下的活动需求,楼层中局部设置公共活动空间,便于老人交流。在户型设计上分为普通标间和家庭套间,家庭套间能够为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营造家庭般的温馨气氛。
[1]《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GB 50340-2016).